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貨幣主權受威脅 何談金融安全
不同于以往金融騙局,虛擬幣一旦泛濫,任何人都可造幣,不僅會沖垮中國現有金融體系,更會顛覆幾乎所有主權貨幣。
隨著9月14日下午,監管層對國內比特幣交易平臺下定論“全部關停,并于近期退出市場”后,比特幣中國率先停止所有交易業務,9月16日,火幣網、OKcoin幣行隨之跟進。至此,比特幣在國內市場的交易渠道幾乎被封死。
如今的市場寒意,與年初的比特幣火熱相去未遠,彼時中國平臺的比特幣交易量曾占到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
事實上,此次封死國內比特幣交易渠道,源于8月以來的ICO市場火爆。而ICO的野蠻生長,卻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金融騙局,其根本區別在于——人民幣的貨幣主權受到了威脅,倘若貨幣系統不穩,受到威脅的將是整個金融系統。
叫停根源:人民幣主權受威脅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任何虛擬幣未經政府背書,就不能稱為“虛擬貨幣”,只能稱為“虛擬代幣”。
不同以往,此次監管層的行動意味著其真正認識到了虛擬代幣泛濫的嚴重性。2013年以前,監管措辭相對溫和,其底線僅在于不承認虛擬幣是貨幣,但仍可作為商品存在。但近期的節奏卻發生了變化:首先是ICO被叫停,代幣平臺隨后停止交易、叫停人民幣交易,直至所有相關交易一概停止。
坦白而言,監管及平臺的系列動作并非偶然,此次虛擬代幣對中國金融系統的直接危害在于轉移資產。
事實上,近年來國人海外購房熱潮頻頻上演就暗藏疑問: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之下不可自由兌換,即人民幣換匯之后不能對外進行投資、更不能用于海外購置資產,幾百億購房款額又是如何可能?虛擬代幣為此提供了可能。不少玩家在國內購買代幣后,立刻轉向境外兌換外幣,就可在當地購房。倘若虛擬幣在國內泛濫,國內財富即刻就可被轉移。
不過,除了轉移資產,此次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虛擬代幣已對人民幣貨幣主權產生威脅。
若非監管及時,貨幣體系將受沖擊
根本而言,此次代幣風波騙局與以往金融騙局的性質完全不同。比如泛亞,利用所謂“貴金屬交易”非法集資幾百億,相當于中小型龐氏騙局;至于善心會則是傳銷,雖然造成幾百億騙款,但涉事人群有限,與ICO泛濫有著本質區別:后者的泛濫將是對貨幣發行權的顛覆。
所謂ICO源自股票市場IPO的概念,即指區塊鏈項目首次發行代幣。項目投資人以所持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幣,兌換項目發起人發出的幣種。
不過,虛擬幣的技術含量其實并不高,其所依托的區塊鏈技術本質為“開放式源代碼”。四五個金融和IT從業者一個晚上就能做出一個虛擬幣種。
目前,已有上千種代幣。倘若ICO泛濫開來,任何人都以此造幣發行虛擬幣,不排除會有幾萬種乃至幾百萬種幣種出現。伴隨如此龐多幣種而來的會是什么?惡性通脹。
在沒有政府背書的情況下,虛擬代幣最多只是商品。由于ICO市場泛濫,將會產生無限的山寨幣(即便比特幣有上限,代幣的產生是無上限的,所以并沒有用),由此勢必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加之沒有政府背書,代幣價值只能靠個人信任維持。由于大眾容易跟風,更易恐慌,虛擬幣具有無限通脹特性,價格一天內漲跌幾十倍,將成常態。
不僅如此,資本逐利會產生吸金效應。數百倍的利潤吸引著大量玩家將資金投入其中,此前不乏玩家賣房炒作代幣,一夜獲利近千萬。高額利潤驅使下,倘若玩家將證券市場中的資金取出盡數投入代幣市場,金融體系崩塌在所難免。
不同于以往金融騙局,此次虛擬代幣恰恰觸碰了金融體系的根基——貨幣。若非監管及時出手,一旦衍生出各種眼花繚亂的金融產品,不僅會沖垮中國現有金融體系,同時會迅速泛濫、顛覆幾乎所有主權貨幣。非但是人民幣具有的證券等金融市場,其他國家也會跟進,這將從根本上摧毀金融體系。
貨幣發行權一旦旁落,金融安全則是一紙空談。
金融創新“真偽之辨”:能否支持實體
雖然久遭詬病,但仍不乏聲音稱應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等為“金融創新”。那么,“真創新”與“偽創新”究竟應如何界別?
答案非常簡單。金融的原始初衷就是資本的血庫,目的是給實體提供支持。所以判別金融創新真偽只需兩點:
其一,它對實體經濟是否有利。如果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就是真創新,否則就是騙局。其二,所有金融騙局都有一個特點——只能靠價格差異來獲利,這也是龐氏騙局最大特點,唯有靠不斷資金涌入才能維持游戲進行,一旦后續資金斷裂,系統將難以為繼。
不同于“偽創新”,真正的金融創新能夠把蛋糕做大,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這也恰恰是投機和投資的區別:比如打麻將,四個人一人一百塊,總共就四百塊,你贏了意味著我輸了,沒有創造和生產。但投資不同,無論是開飯店還是開工廠,投資一百萬,會創造出幾百萬的價值。
回到此次風波,需要注意,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并不相同。區塊鏈概念作為一種技術創新,在1991年就曾被Stuart Haber和W.Scott Stornetta作為“分布式記賬”體系提出。但比特幣不同,其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款應用,并未實現對財富的創造和生產。
事實上,比特幣、虛擬代幣、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及ICO并不能混為一談。若以曾經的郁金香泡沫對標,比特幣好似郁金香,虛擬代幣、ICO則是郁金香瘋癲,而郁金香泡沫破滅后發展起來的期貨市場,則是健康的區塊鏈技術市場及政府背書的數字貨幣。
從這個角度看,泡沫破裂后,政府背書下發展的數字貨幣也將成未來大勢,至于其他未經背書的虛擬代幣,最多只是商品,終不可能成為貨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金融 貨幣 虛擬 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