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家庭作業不是“家長作業”
近日,浙江杭州市金東區實驗小學發出一份公約《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實驗小學教師公約之作業篇》。里面提到:“認真批改作業,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我們希望學生擁有這樣的認識:檢查作業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媽媽的事……從今天起,我們想改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現狀,取消規定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浙江在線9月17日)
這份公約發出,頓時迎來了不少家長的熱議,一時間,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則消息刷屏。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奇怪,因為中小學作業讓家長簽字,似乎早已成為習以為常的事,甚至仿佛不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就不能稱其為家庭作業。問題在于,對于那些忙了一天或者疏于日常家庭教育的家長來說,簽字成了對學校老師任務安排的應付。
久而久之,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不僅孩子的學業得不到真實檢查,家長們也叫苦不迭。現在,終于有學校明確提出取消“家長作業”。這種嘗試必然會改變家長、學生與專業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劃清家校教育的界限。
首先,不少中小學家長們對“家長作業”深有感觸,在他們看來,偶爾布置一點“家長作業”還能理解,但長時間地持續下去,必然會加重自己的負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孩子培養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一個是教會孩子做事,特別是傳授知識,一個側重于教孩子做人,二者是分工合作的關系。分工的前提,就是要確立邊界,厘清責任。那些將“家長配合學校”視為“服從學校”的觀念,自然就是一種誤解,在此基礎上,所謂的“家長作業”很明顯就是一種不合理存在。
其次,學校教學領域的專業教育活動,絕不能向家長轉移。像給家長布置作業、讓家長配合學校教育之類的安排,并不能朝著一種強制性方向發展,更不用說不能規定家長應該如何做、怎么做,否則,就變成了一種教育職能的僭越。當然,家長輔導孩子功課、批改作業,并非毫無可取之處,但應該在一個有限度的范圍內進行,超出了這個范圍,就會“好心辦壞事”。
當然,沒有父母不關心孩子在學校里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家長們也自然樂意為孩子的學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可必須強調的是,家長和學校都應該達成一個共識,即“家校合作必選堅守各司其職的界限,不能任由一方越界”。學校所能提供的,是給家長參與教學管理實踐的機會和空間,而不是推卸掉應盡的責任。反過來對于家長來講,他們所能做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作業。
所以,叫停“家長作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減輕家長們的負擔,也促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對于杭州市金東區實驗小學的舉措,自然應該給予掌聲和鼓勵。除了取消家長簽字之外,更加完整、更加合理的家校合作過程,應該成為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長 家長作業 家庭作業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