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2天33賽見證國內馬拉松熱潮 賽事含金量如何提升?

2017年09月28日 07:3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9月24日,首屆雄安馬拉松正是鳴槍開賽。<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記者 韓冰 攝

9月24日,首屆雄安馬拉松鳴槍開賽。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王牧青) 金秋九月,各地馬拉松賽事迎來了又一場爆發的“盛宴”,上個周末國內路跑圈甚至創造了2天內舉辦33場路跑賽事的盛況。伴著中國馬拉松和跑步賽事走進黃金期,關注細節、關注安全將會是提升賽事含金量的重中之重。

跑步持續紅火:上個周末至少33場跑步賽事

中國大地上的“馬拉松熱”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僅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較2015年134場增加了近1.5倍,是2011年22場賽事的近15倍。業內人士保守估計,2017年的路跑比賽數將接近、甚至超過500場。

參賽人數方面,2016年參加各項路跑賽事的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長130萬,是2011年40萬參賽人次的近7倍。截止2017年初,中國大陸舉辦馬拉松賽事已涵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30個省、區、市的133個城市。

記者梳理發現,全運會閉幕(9月8日)后的三周內,全國范圍內舉辦的路跑賽事超過了60場。僅9月23、24日兩天,各地共舉辦了至少33場大小跑步賽事,這個數字不限于經中國田協注冊的跑步賽事,也難免漏下一些影響力不大、傳播度不廣的區域性賽事。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路跑的紅火并沒在前幾年高速發展后減速,目前依然處于上升期。

9月24日,2017沈陽馬拉松在沈陽奧體中心起跑,20000名中外選手參賽。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記者 于海洋 攝

9月24日,2017沈陽馬拉松在沈陽奧體中心起跑,20000名中外選手參賽。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跑者視角:世界“六大”也非盡善盡美

上個周末,記者的朋友圈中滿是在各地完賽后曬照的跑友,一些高水平跑者的參賽眼光已不限于國內,適逢“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柏林馬拉松開跑,德國賽道上也不乏中國人的身影。

阿里體育總編室、跑步項目負責人溫鳳麟就是其中之一,在柏林,他以接近3小時的完賽成績刷新了自己的PB(個人最好成績)。談到參賽感受,他告訴記者:“久聞柏林賽的良好口碑,有很好的快速賽道,全程65米爬升,從技術角度說是非常好,對選手切彎等技術有一定要求。而且,現場的德國觀眾非常熱情。”

感受友好而熱情的比賽體驗,是很多中國跑友出國跑賽的共識。同樣時常出國參賽的女跑友曉天(化名)向記者介紹,有人說國內賽事的參賽體驗不如國外,如果只談硬件、規則,國內的一些品牌賽事做得也不錯。但國內比賽跑者的水平參差不齊,跑步的文化和理念方面,和國外還有差距。

誠然,世界上很多知名馬拉松賽事已形成了穩定的辦賽水平和口碑,但稱贊之余,還稱不上“盡善盡美”。溫鳳麟在柏林馬拉松就感受到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起終點的線路指示不夠明確;完賽后由于道路封路,很難回到駐地。也包括志愿者發水的紙杯較硬,很難捏扁杯子喝,他只能停下來,不得不影響了速度。”

“馬拉松熱”背后,中國的馬拉松文化還剛剛起步。<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網</a>記者 李霈韻 攝

“馬拉松熱”為中國路跑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圖為2017北京馬拉松比賽。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正視差距:聽辦賽者怎么說

與不少國內路跑賽事的主辦者深入交流之后,記者能清楚感受到,辦賽方對自身與國外頂級賽事的差距認識非常透徹。“不夠成熟,中國的馬拉松還需要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 深耕跑步賽事的智美體育副總裁宋鴻飛如是說。

他指出,目前的中國跑步人群,很多還只是興趣人群,沒成為生活習慣,會被興趣影響和左右。“許多賽事還需持久不斷地推動,將開辦1、2年的賽事助長為常態賽事,形成文化氛圍,這樣下去,賽事的體系才能體現出來。”

9月17日,北京馬拉松完成了連續第37年鳴槍,從1981年至今,北京馬拉松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吸引了各地跑友報名。2015年,“北馬”取消“半馬”,正式進入“全馬”時代。

2017年,北馬設立的報名門檻保證了參賽者至少具備業余馬拉松跑者水準,但依舊擋不住98687人報名,經過抽簽共29700人參賽,完賽率高達95.51%。整體競技水準的提升,其實是30多年堅持的結果。

但也應看到,北京馬拉松比賽結束后,網上曝出了5名運動員使用同一號碼布參賽的蹭跑事件,類似的事件在國內路跑賽事中并不少見。跑者素質參差不齊的客觀現狀,也是對辦賽者應變能力的巨大考驗。

一年辦了30場路跑賽事的宋鴻飛表示,通過連續幾年辦賽,他希望把每次比賽都打造出特色:“我們希望賽事具備個性和文化調性,不僅僅是一次跑步。通過跑友展示、活動設計,把跑步賽事做成城市、市民、跑者的節日,漸漸塑造出賽事的品牌。”

各地馬拉松賽事的興起,為辦賽者帶來了挑戰。圖為9月23日開跑的成都馬拉松。張浪 攝

各地馬拉松賽事的興起,為辦賽者帶來了挑戰。圖為9月23日開跑的成都馬拉松。張浪 攝

規程之外 細節處見真章

“馬拉松賽事組織系統龐雜,涉及部門多、影響面廣。一場比賽要牽連當地政府、體育局、運營公司、贊助商、媒體、觀賽群眾等太多主體。”田管中心副主任王楠這樣形容一場賽事的主辦過程。

因此,數目龐大2017中國馬拉松賽事中,也出現了蹭跑、替跑、高價買賣資格、參賽者集體搶跑等問題。公平地說,類似事件在全世界馬拉松賽都難以杜絕。但對辦賽者而言,他們需要更多從細節入手,一步步提升比賽的含金量。

“細節是成功舉辦一場比賽的基礎。”北京馬拉松主辦方、中奧路跑公司總經理王簡說,他介紹,比如在起點集結區,人群密度大、停留時間長,北馬特意準備了透明參賽袋,便于快速安檢。和國外賽事一樣,北馬更多使用了手檢,而不是安檢機,為了避免人流形成擁擠。”

“在終點處,贊助商要為每名選手發裝備,我們在報名時就確定了參賽者的衣服尺碼,賽后分性別、分尺碼設置通道,避免了現場換號碼導致的滯留。”王簡介紹,2015年,北馬賽道的一處補給點出現了“斷水”,此后2年,他們會在補給點增配物資,避免問題重復發生。

一名賽事主辦者告訴記者:“參賽者、旁觀者眼中,物資和志愿者的水平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這兩方面的細節,一定要做到位。”

記者也了解到,在一些影響不大、或者地區性的賽事,曾出現過主辦方直到鳴槍當天凌晨才拿到號碼布;賽前服裝、毛巾等物資離奇失蹤等低級失誤。因此,讓每場比賽的保障落實到每個細節,將是中國馬拉松未來面臨的要求和挑戰。

資料圖:昆明馬拉松賽醫療志愿者培訓。 嚴寒 攝

資料圖:昆明馬拉松賽醫療志愿者培訓。 嚴寒 攝

馬拉松辦公室強調辦賽安全

辦賽質量之上,是每場比賽的安全。26日,田管中心特意召開了2017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安全會議,中心馬拉松辦公室主任水濤強調,各項賽事要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落實到人,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這個周末,國際田聯“銅標賽事”衡水湖馬拉松即將開跑,衡水市政府副市長崔海霞介紹,通過5年辦賽經驗的積累,主辦方提前進行了比賽模擬,保證比賽時流程順利。今年,大賽特意在沖刺處增設醫療小組,避免選手出現意外。

宋鴻飛介紹,智美總結出“5道生命防線”,5年中上百場比賽沒出現1次意外死亡,成功救回了3名心臟驟停選手和超過20名熱射病選手。

“對安全辦賽的‘紅線’,我們要有敬畏之心、戒懼之心,絕不能觸碰。”王楠表示,2017年內,田管中心計劃把安全辦賽落實情況納入到年底等級賽事評定體系中,以促進各賽事主辦方認真做好賽事服務和安全保障工作。

編輯:曾珂

關鍵詞:2天33賽 國內馬拉松熱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视频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