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流程去繁就簡 效率顯著提升——“互聯網+海關”助力中國更好擁抱世界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題:流程去繁就簡 效率顯著提升——“互聯網+海關”助力中國更好擁抱世界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
正式實施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擴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試點范圍、匯總征稅疊加自報自繳……一場深刻的海關領域變革,正加速中國與世界更好連接。
中秋節次日,大連海關一站式通關服務中心(金普新區)辦事大廳內人不多,服務臺后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卻連貫清晰。“一上午,我們審核處理了315票單據。”大連大窯灣海關通關業務處副科長沈慧芳告訴記者,現在企業可以節假日網上預約通關,人不來現場照樣可以把事情辦妥。
15公里外,大窯灣港區內,一批準備出口的地板正接受海關查驗。“有時候,船不等人啊。”大窯灣海關查驗處科長張福利看了看表,“不能讓貨物遲遲等不到查驗增加企業負擔,更不能讓違法違規貨物溜進來鉆出去,兄弟們一直都在跑,在努力。”
大連海關只是一個縮影。在海關總署垂直管理的全國各地關口,每個末梢都在為通關便利化努力。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8月,全國海關進口貨物報關單1085.2萬份,進口海關通關時間為18.92小時,比去年全年縮短24.7%;出口貨物報關單3117.5萬份,出口海關通關時間為1.23小時,縮短31.4%。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7月1日全國海關正式實施通關一體化以來,全國海關通關時間呈現逐月縮減態勢,6月至8月,進口海關通關時間為分別為17.93小時、16.9小時、15.84小時,出口海關通關時間分別為1.25小時、1.05小時、1.04小時。其中,8月份當月進出口雙向通關時間均達到比去年全年壓縮三分之一的目標,進口海關通關時間縮短37%;出口海關通關時間縮短42.3%。
與壓縮通關時間同步的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試點范圍正在不斷擴大。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單一窗口”標準版貨物申報、艙單申報、運輸工具申報、貿易許可申領、原產地證書申領、企業資質辦理和查詢統計等7項基本功能已建設完畢,基本覆蓋大通關主要業務流程,并在全國26個省份試點運行,每日申報業務量超3萬單,周增長率30%左右,累計注冊用戶數2萬家。
“現在,企業向口岸多個部門申報,只需要通過‘單一窗口’一個平臺即可完成。”該負責人說,“以‘運輸工具申報’為例,‘單一窗口’實現了海關、檢驗檢疫、海事及邊檢一單四報,體現了一點接入和一站式業務辦理。”
“單一窗口”實行免費申報支付。據測算,中國(上海)“單一窗口”每年直接為企業節省申報信息服務成本達2.8億元,中國(福建)“單一窗口”每年可節省申報信息服務成本近1.5億元。
海關辦事效率的提升,還體現在匯總征稅制度進一步優化。簡單而言,匯總征稅是一種新型集約化征稅模式,在企業依法提供擔保和海關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將以往“逐票審核、先稅后放”的征管模式變為“先放后稅、匯總繳稅”。
從9月21日起,匯總征稅制度擴大適用范圍,從3.8萬家一般認證、高級認證企業擴大到除“失信企業”外的106萬家海關注冊登記企業。與此同時,簡化備案手續,將原有“兩步”備案(第一步是企業資格備案,第二步是保函備案)合并為企業提交稅款擔保時“一步”完成,企業辦理更加簡便,并實現通關貨物自動放行,通關效率提高。
改革沒有終點。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底將上線“互聯網+海關”一體化平臺(1.1版),增加可辦網上服務項目達119個,網上可辦事項由53.5%將提升到90.15%,同時,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對接中央平臺,形成全國“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互聯網+海關 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