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建設制造強國 實現偉大中國夢

2017年10月17日 10:39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中國標準動車組取得突破并開始試運行,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數控沖壓生產線等產品躋身世界先進行列,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ARJ21-700新型渦扇支線客機投入商業運營,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正向著制造強國的目標砥礪前行。

W020171017242869978739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抓住振興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性轉變。

“建設制造強國既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實踐,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工信部副部長羅文說。

現實基礎上的選擇

中國建設制造強國既是現實的選擇也具備了現實的基礎。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制造強國建設面臨新形勢。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以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水平為途徑,構建信息物理系統,推動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變革。《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實質上,中德兩國走的都是‘制造業+互聯網’的路子。這兩種路徑選擇不同,但核心都是推動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本質上殊途同歸。”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說。

多年來我國制造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2010年,我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達到19.8%,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通信設備、高鐵裝備、核電裝備、工程機械等行業在全球競爭中迅速崛起。

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6年,我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突破萬億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達1276家。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大飛機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行業兩化融合水平明顯提高。2016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1.8%,企業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38.2%,關鍵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步伐加快,個性化定制、協同研發制造逐步興起,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創新載體不斷涌現。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鋼鐵、有色等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成效明顯,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步伐加快。機器人、增材制造等產業快速崛起,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我國是世界上制造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但核心芯片、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缺失,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主要問題。必須打通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使創新成果相互銜接、集成,使財政資金和配套政策相互協調、配合,進而形成制造業新的發展動力系統。”李北光說。

繪制制造業發展藍圖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戰略、五大工程、九項任務和十大領域,這是制造強國建設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目前,“1+X”規劃體系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等5個重大工程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質量品牌提升等2個專項行動指南,信息產業、制造業人才等4個發展規劃指南共11個專項規劃以及2個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為骨干,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工業“四基”發展目錄等綠皮書為補充,各地抓落實的配套文件為支撐的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面協同的政策體系。

在《中國制造2025》引導下,我國制造業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目前,首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成立,國家增材制造、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新中心也已開始創建或籌建,北京、廣東、湖北等地建設了19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59.6%。依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大飛機、衛星導航、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三個重點為突破口,我國制造業發展模式正謀求深刻變革。“我們主攻智能制造,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抓手,分類推進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智慧園區建設,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行綠色制造,以重大工程、項目為牽引,推動綠色標準、綠色產品、綠色企業和綠色供應鏈的全面發展,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企業在提高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發展在線監控診斷、融資租賃等新業態新模式,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李北光說。

工信部還通過落實《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三大舉措,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地方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加快發展,推動形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

同時,充分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和國家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作用,設立“中國制造2025”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以市場化手段解決制造業重點領域的融資難問題。

總結經驗繼續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們的戰略選擇就是要繼續抓好制造業。中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能“脫實向虛”。“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總結制造強國建設的實踐經驗,加快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羅文說。

總結目前的制造強國建設實踐,羅文認為,完善頂層設計與夯實基礎能力相結合是前提條件。制造強國建設是一項戰略設計,既要重視自上而下統籌規劃,完善頂層設計,也要注重自下而上扎牢底盤,夯實基礎能力。要根據形勢與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和完善相關領域的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強化頂層設計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同時,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強化要素支撐、加大財稅支持、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

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是內在要求。制造強國建設是一個發展過程,既要保持制造業持續穩定較快增長,也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要不斷完善制造強國建設的政策體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改善投資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發展后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不斷優化制造業布局。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是戰略選擇。制造強國建設要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統籌處理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積極拓展制造業發展空間。要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領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通過國際產能合作、海外投資并購、建立境外產業園、參與國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走出去,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轉變政府職能與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相結合是實現途徑。制造強國建設要求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找準市場力量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發揮好政府作用,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切實放開市場準入,克服市場失靈,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中央部門統籌協調與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相結合是根本保障。制造強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協調共進。要充分發揮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并完善縱向貫通、橫向協同、層層推進的組織體系。注重發揮地方政府的因地施策作用,積極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落實《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實現特色發展和錯位競爭。通過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取得實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制造 制造業 建設 強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乱系列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亚洲国产第50页精品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