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一流大學更需一流氣質
日前,東部某著名高校發布了“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規定稱,在國內權威媒體及其“兩微一端”上發表的優秀文章或網文,根據發布平臺與傳播水平,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
辦法一出臺,立即引起各方熱議。不少文章用“10萬+可算學術論文”為題,認為“點擊量”可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等量齊觀。反對者認為,這容易導致內容的偷工減料、學者的心浮氣躁以及學術本身的退步。但也有許多支持叫好者認為,在大眾注意力向新媒體轉移的當下,改變單一的學術評價體系,是改革創新之舉,勇氣可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西部一高校與企業共建的“網紅學院”開課運行,有近20名學生在此學習網絡直播技巧,以期成為未來的全職網紅主播。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也旋即引起激烈爭論。有教育專家認為,“網紅”作為一種新興現象,沒有相關的學科內涵,高校開設“網紅學院”更是不嚴肅、不理性的行為。但也有不少網友提出相反意見,認為大學不能總守著老專業不放,培養學生也應該與時俱進,學校的大膽創新值得點贊。
對立的觀點與態度,其實正體現著社會對高校在兩個維度上的要求和期望。事實上,大學要保持中國特色、競爭世界一流,解決困擾多年的“錢學森之問”,與時代接軌、不斷改革創新不可或缺,而靜心學術研究、秉承大學氣質更是不容忽視。
大學精神需要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高校應是一個開放包容、能夠容納新事物的地方,也應是一個介入時代變化、引領時代潮流的地方。如果一味抱古守舊、抱殘守缺,那么大學就變成了“老古董”,鉆進了“象牙塔”,很難有所創新,也很難贏得社會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網文的被認可,還是網紅學科的試水,其實都是高校適應互聯網時代做出的自我調整,只要在考核尺度、學術標準等方面不降低水準,社會也無須急于否定。事實上,當下眾多創新創業類課程的開設、各種“慕課”與網絡授課的興起,也都是大學不斷探索與時代相容的產物。
但另一方面,靜心為學、堅持真理的學術使命,是大學精神賴以生存的根基。畢竟,經營大學不同于經營企業,“10萬+”不能代替學術評價的標準,“網紅”就業也不能代表教書育人的成果。蔡元培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在常人眼中,大學是文化科學的重地,是大師云集之所,理應低調深沉,而不是人云亦云、輕浮躁動。所以,在大學的發展中,嘗試新鮮事物無可厚非,但堅守學術與育人的初心更加重要。尤其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學術研究的“十年磨一劍”、基礎學科的“甘坐冷板凳”,更為難能可貴。
一流大學需有一流氣質。注重學術傳統與適應時代需求是一流氣質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也是大學不斷提升品質的必由之路。而面對高校的種種“吸睛”之舉,大眾也不妨多給點時間、多一點寬容,讓大學在不斷探索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大學 一流 學術 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