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黨報:有的資本以農為名 占用農田搞開發“種房子”
干好鄉村事 尤需真感情(三農微觀察)
下足“繡花”功夫,讓農民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感受到發展的溫度,才能激發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也就是說,干好鄉村的事,不光要懂農情,還要有感情。
這些年,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接連出臺,農村成了投資熱土。各路資本紛紛跨界務農,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快速增長。資本下鄉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但也出現一些苗頭性問題。有的資本以農為名,占用農田搞開發“種房子”,損害農民利益;有的項目盲目貪大,基地一建就是幾萬畝,一遇風險,老板跑路,農民傷心;有的園區大規模流轉土地,把農民擠出農業,產業效益再好,也和農民沒關系。
既然農民不買賬,這樣的項目為何還能上馬?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干部急躁,做規劃、上產業不切實際,一味圖政績“造盆景”,工作趕進度,農民沒“溫度”,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力度越大,往往副作用越大。二是有的老板沖動,對農業風險認識不足,認為門檻低、來錢快,規模越大越好。二者一拍即合,項目干得火熱,換來的卻是百姓怨氣。
實際上,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造機器、蓋房子,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對象,這注定了農業回報期長、自然風險高,投資農業不會一夜暴富。農業也不是冷冰冰的產業,需要帶著廣大農民熱情投入,需要政府耐心呵護,一個成熟產業,可能花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拔苗助長不行,急功近利也不行,必須有長遠打算,尊重農業自身規律和市場規律。
當前,農業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成本上升、價格下壓,“買難”與“賣難”并存,新老難題交織。新形勢下,只有懂農業、懂農村,帶著感情扎根基層,才能精準施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資本參與,但資本下鄉是帶動老鄉,不能代替老鄉。下鄉資本干什么?要干農民干不了的事,鼓勵其從事產前、產后服務,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現代種養業。也要給下鄉資本立規矩,讓真心真情干農業的留下來,把動歪腦筋的卡在門外。要清醒認識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是農民。全國有175萬家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超過430萬戶,培育扶持新型主體,為的是通過緊密利益聯結,帶動更廣泛的普通農戶參與現代農業。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政策扶持,關鍵是政策要精準對路,切中農業所要、農村所需、農民所想。各級干部深入基層、心入基層,找準痛點和難點,政策、規劃、項目才能對癥下藥。農民認可的事兒,抓緊做;農民不認可的事兒,不急著做;關鍵是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權力要“瘦身”,服務要“健身”,為農村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加快“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實踐證明,下足“繡花”功夫,讓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就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褲腿粘了多少泥巴,對農民的感情就有多深。”多傾聽基層群眾心聲,多搞接地氣的研究,讓每個農民感受到發展的溫度,農業農村現代化定能漸行漸近。
趙永平
編輯:曾珂
關鍵詞:資本 占用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