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云”上未來:更高更快更智能
跑步這件事能有多智能?當你跑過一塊LED大屏,它就會通過人臉識別“記住”你,等你回來跑第二圈時,上一圈留下的影像“分身”就會和你賽跑。此外,通過佩戴一塊芯片和一塊運動手表,大屏還會在你跑過時實時顯示你的姓名、心率、步頻和速度——這就是今年的云棲跑會現場
2017阿里巴巴云棲大會日前在杭州云棲小鎮舉行,機器人煮咖啡、手機試穿、實時人臉識別……在3萬多平方米的展覽互動現場,400多家企業帶來了包括人工智能、視覺智能、芯片計算、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多個方面的前沿技術,令人目不暇接。在大會指揮中心,還有一塊基于大數據的指揮大屏,能夠實時輸出現場參會人數、內外場交通信息、人群畫像等數據信息,監控大會場館各區域的熱度情況,同步提供熱門議題、基礎信息服務。
但僅以“好玩”來形容“云”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遠遠不夠,在本屆云棲大會上,一個嶄新的未來正被新技術勾勒出來。
3年1000億元
——這是阿里巴巴對“達摩院”設定的預算
在本屆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新的研究機構“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這個名字來自于武俠小說里神秘莫測的最高武學機構。
“達摩院”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首批公布的學術咨詢委員會10人中有3位中國兩院院士、5位美國科學院院士。“達摩院”已經開始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莫斯科等地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初期計劃引入100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投入1000億元怎么花?這筆資金將覆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阿里巴巴為什么要建“達摩院”?在擔任“達摩院”院長的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看來,“科學是用來發現規律、掌握規律的,技術是來利用這個規律的,而工程是來實現這個規律的。阿里巴巴通過‘雙11’積累了非常強的工程技術能力。但今天我們還想更進一步,掌握規律、發現規律”。他認為,未來有3個領域最值得關注:物物相連的智聯網、新一代人機自然交互和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世界的機器智能。
而在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看來,“達摩院”的核心意義在于,將探索一個能夠解決短期與長期,投入與商業之間平衡的現代研究體系的模式。按照目前規劃,在建設自身實驗室之外,“達摩院”也將與高校建立聯合研究所,并開放自己的產學研平臺。“我們把非常多的待解問題列表發給全球的所有高校、機構學者,對他們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作匹配。”張建鋒告訴記者,現在已經啟動了40多個項目,“我們能夠為這些研究者提供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物流等方面的產業數據支撐、數據處理的場所和驗證研究成果的機會,并幫助他們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開展定制化研究”。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對“達摩院”充滿期待,他將“達摩院”視為阿里巴巴將留給世界最好的東西之一。“活得比阿里長、服務20億人口、解決未來問題,”這是馬云給達摩院定下的3大原則。他在演講中表示,“解決社會問題”是阿里巴巴始終貫徹的技術研發邏輯,“阿里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著巨大責任,要成為國家和社會乃至于世界創新的發動機”。
紅綠燈背后的“城市大腦”
——用智能為城市治理交出優秀答卷
在杭州,過去1年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這是杭州“城市大腦”交出的一份用智能治理城市的周年答卷。
在本屆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還正式發布了城市大腦1.0。數據開始像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樣,支撐著城市更順暢有序地運行。
在杭州市城市大腦領導小組、杭州市數據資源局、杭州市公安局等努力下,杭州主城區、蕭山區、余杭區去年都引入了“城市大腦”,首先實現了通過各類數據感知交通態勢進而優化信號燈配時。目前,杭州已有128個信號燈路口由城市大腦掌管。在蕭山,104個路口信號燈配時無人調控,在它們覆蓋的5平方公里區域內,車輛通行速度提升15%,平均省時3分鐘。此外,一套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也通過大數據建立起來。一旦急救點接到電話,城市大腦就會實時計算,自動調配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定制一路綠燈的生命線。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告訴記者,“以市心路—晨暉路到市心路-建設一路全長7公里路段為例,救護車總計需要經過21個路口。在最近一次出車中,救護車節省時間高達14分鐘,沒有遇到一個紅燈”。
在城市大腦背后,是一系列世界級技術。為讓一個普通攝像頭讀懂車輛運行狀態和軌跡,完成復雜場景下的車輛檢測任務,城市大腦的視覺計算團隊提出基于區域融合決策和上下文相關的多任務深度神經網絡,解決多視角、多姿態及車輛遮擋等問題。這一技術成果打破了全球權威視覺算法測評平臺KITTI的世界紀錄,將車輛檢測率拉升至90.55%。
電商圖像搜索技術的成功經驗也被放到了城市場景。城市圖搜技術已經上線,這使得城市車輛、步行人、騎行人、道路、建筑等基本要素,都可以作為一個目標,進行識別、索引和搜索。其準確率達99%以上,精準度甚至可以細到顏色、車牌的某一字段。
在王堅勾勒的藍圖中,治理交通擁堵只是城市大腦邁向城市治理、成為超級人工智能的第一步。未來,城市大腦將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以互聯網、計算和數據為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到今天,許多問題已經無法靠人類大腦解決,必須依靠機器。2050年的杭州是什么樣?未來城市會擁有100萬倍的數據,只消耗十分之一的水和電,不斷優化道路資源,讓原本需要修路的土地變成公園,讓生活更加舒適方便。”王堅說。
智能制造“依云而生”
——云計算正在直接幫助制造企業技術創新
在本屆云棲大會上,胡曉明透露,阿里云已經擁有超過100萬企業客戶,服務覆蓋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方面。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和創業企業在使用阿里云,三分之一的中國500強企業也開始使用阿里云的產品和服務。
在制造業,云成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關鍵。中國最大的紡織面料生產廠商之一——恒逸集團使用阿里云的技術優化發電效率,僅提升1%,一年就可節煤450噸。飛利浦中國已經把它全部的數據中心放到云上,現在只要幾個人就能夠維護其龐大的IT系統,整體成本下降50%。阿里云還幫助吉利汽車打通了所有平臺的訪問、銷售和生產鏈數據,并嘗試用云計算高性能計算為其提供碰撞測試計算服務,來提高安全測試效率。
從幫助企業提升良品率,到新零售、搬站、供應采購鏈路打通、效率提升,云計算正在不斷推進“中國智造”的進步。不過在胡曉明看來,“云”在制造業方面的應用仍需要一個過程。“現在企業使用最多的環節是營銷,我們也在努力提供更多底層計算服務,比如網絡計算、存儲、安全。在這一體系中,我們是一步步地嵌入到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去。”
企業上云,背后同樣是技術產生的支撐力。在本屆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了自研服務器“雷神”。這臺服務器完全來自自主獨立研發,支持人工智能、機器智能,由于采用了異構加速,計算性能提升50%。與此同時,自研虛擬化技術為企業上云提供了更多靈活選擇。很難想象,企業購買云服務,甚至可以達到按秒計費。
“我們還在繼續探索未來的終極計算,當數據不僅僅是TB級計算,還有EB級計算時,我們如何來計算?機會在量子計算。”胡曉明告訴記者,“我們與中科院共同探索量子計算,并籌建阿里云自身的量子實驗團隊。我們希望在量子硬件、量子軟件、量子算法等方面擁有自身技術投入,并與中科院一道滿足企業對于未來世界數據計算能力的需求”。(記者 陳靜)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計算 城市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