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撒下的種子“紅了天”——“南橙北果”助贛南陜北老區群眾脫貧調查
新華社西安10月30日電 題:撒下的種子“紅了天”—— “南橙北果”助贛南陜北老區群眾脫貧調查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姜辰蓉、鄔慧穎
深秋,對陜北和贛南兩地的果農來說,是一年最好的時節。陜北黃土高原上紅彤彤的蘋果,墜得枝丫低垂;贛南紅土地上的果園中,金燦燦的臍橙掩映在綠葉間。兩地果香飄蕩,豐收在望,幸福的喜悅掛滿果農的眉梢。
陜北與贛南,一北一南,遠隔千山萬水。如今,陜北與贛南總人口超過1500萬,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幾十年間,陜北和贛南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而蘋果和臍橙兩顆種子,也在兩個革命老區生根發芽,結出飽滿甜蜜的果實。
紅土地上“金燦燦”的種子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大力關心和支持革命老區發展和群眾脫貧。脫貧需要產業支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臍橙在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等地試種成功。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培育、推廣和發展,如今贛南已成為“世界橙鄉”。
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在贛南“建設最大的優質臍橙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基地”。
“一棵臍橙樹,相當三口豬”,這是贛南老區流傳的一句順口溜,47歲的丁有生對這句話有著深刻的體會。丁有生是贛州市于都縣小溪鄉左坑村人,原本與妻子在外打工,兩人每月收入加在一起不足2000元,是村里的貧困戶。2009年,丁有生夫妻回到老家,在村干部幫助下,用借貸來的8萬元承包了一片臍橙園,種植了500棵臍橙樹。如今,丁有生的果園臍橙樹增加到1100多棵。2015年,果園迎來豐收,產果9萬斤,毛收入達到20多萬元。
臍橙為丁有生家的生活帶來了金色的希望,丁有生一家已經順利脫貧。“現在守著這些果樹,我每天都充滿了干勁,生活大有奔頭。”
而在贛州市會昌縣,臍橙種植戶吳小峰,2005年開始與朋友合伙投資成立了“欣豐果業有限公司”,從事臍橙采購、貯藏及銷售等。目前,他的公司已帶動300多位當地貧困群眾實現了就業脫貧。
黃土高原的紅蘋果“奇跡”
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曾是有名的窮縣。1947年蘋果被引進到洛川,逐漸在當地栽種興起。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蘋果產業如今已經成為陜北脫貧的支柱產業。2012年頒布的《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提出要在陜甘寧建設“特色果品和中藥材產業帶”,推進蘋果等良種苗木繁育和產業化發展。
又一年豐收采摘季到來,看著滿園的紅蘋果,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果農馮文輝希望今年的蘋果能繼續賣個好價錢。“我家有5畝8分果園,去年一年蘋果的純利潤近4萬元。特別是這幾年,收入增長,生活改善很快。”
馮文輝所在的馮家村現有350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植蘋果。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上世紀九十年代,馮家村的蘋果種植開始初具規模,大概從2000年起,村民錢袋子慢慢鼓起來了。”馮家村黨支部委員馮廣進說。
經過70年的推廣和建設,洛川縣蘋果總面積已達50萬畝,農民人均3.1畝;蘋果總收入達到40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萬元,農民收入的95%來自蘋果。曾經吃不飽飯的窮縣,成為令人艷羨的高收入縣,創造了“黃土高原的奇跡”。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屈萬平是洛川縣交口河鎮彌家河村村民,自小患有脆骨病,身高只有1.1米,卻撐起了一個5口之家。能做到這一切,得益于洛川縣為其“私人訂制”的脫貧“處方”,通過網絡在微信上賣蘋果。屈萬平在電商平臺只需敲擊鍵盤,就可以把洛川蘋果賣到全國各地。
現在,屈萬平一年的純收入有3萬多元,他家也從社保兜底戶變成了創業脫貧的示范戶。
兩顆種子長出兩個百億“幸福產業”
在不同地域、氣候中生長的兩種酸甜味水果,為中國兩大革命老區帶來了歷史性轉變,數以百萬計的人命運軌跡因此改變,向往并創造美好生活。2016年,贛州市臍橙產業總產值達到110億元,幫助25萬種植戶、70萬果農增收致富;果農年人均收入8640元,占果農人均收入的85%。臍橙產業解決了10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
在延安,“小蘋果”也唱出了“詠嘆調”。“延安有300萬畝蘋果,每年為100多萬從業者帶來超過100億元的收入。”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說,“在延安的脫貧攻堅中,蘋果產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的五年,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在聆聽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后,兩地群眾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脫貧了我們不能止步,還要在黨中央帶領下,努力種出更多更好的果實,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馮文輝說。(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南橙北果 陜北 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