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籍保護箱練就金剛鐵骨
古籍文獻是民族瑰寶,彌足珍貴,如何保護使其避免火燒、水浸、蟲蛀等嚴重損壞?日前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功研制的古籍保護箱,有望讓傳世古籍水火不懼,“延年益壽”。
目前,我國2000余家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古籍藏量就有20萬個品種,超過5000萬冊,其中,1000萬冊歷經歲月侵蝕,遭到火燒、水浸、蟲蛀等嚴重損壞。
為改善我國古籍文物的保護現狀,2016年火箭院戰術武器事業部提出“古籍整體戰備庫系統解決方案”,其中,古籍保護箱為該方案的主要組成部分。
火箭院戰術武器事業部主任王洪波介紹說,古籍保護箱應用了運載火箭氣動加熱防隔熱結構設計、運載火箭整流罩蜂窩夾層結構設計、飛行器艙體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神舟飛船材料相容性設計,以及航天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等多項先進的航天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人工保護古籍方式,實現了我國古籍保護的數字化、自動化,就像健康管家、智慧管家一樣,保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傳統的古籍保護,基本上是依靠人工的方法,將存放古籍的庫房控制在適宜的溫濕度范圍內,并適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而注入航天智慧的古籍保護箱,箱內恒溫恒濕,具備防火、防水、防蟲、防霉、防震、防盜特點。一旦箱子遭遇火災不變形不受損,遭遇水災能讓箱外的水無縫可入,浮于水面方便打撈。箱內的惰性氣體密度高達99%,氧氣含量極少,蛀蟲根本無法生存。通過環境監控系統可以實時調節箱內的水含量,將濕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抑制細菌生長,不給古籍霉變任何“可趁之機”。在互聯網管理系統的監控下,通過監控平臺,可對庫內環境一目了然,一旦古籍被盜,便可對丟失古籍進行定位,快速追回。
王洪波說,古籍保護箱最大亮點就是運用獨特設計來控制古籍保護箱的重量,便于人工運輸,這將為珍稀古籍、檔案、文物等的轉運、展覽提供極大的便利。
王洪波透露,下一步還將為更多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寺廟等“量身定做”專屬的系統解決方案,用先進的航天技術和強大的航天力量,守護更多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瑰寶。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籍 保護 金剛 鐵骨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