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烏魯木齊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

2017年11月16日 14:30 | 作者:吳楊 郭軍鴿 張利民 | 來源: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網站
分享到: 

凝心聚力,奏響文明和諧曲——烏魯木齊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國夢的闡述中提到,“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fā)展過程”。而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正是把這個美好愿景,從夢想引向現實的通衢大道。

2011年,烏魯木齊市提出了“用七年時間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奮斗目標。有人好奇:文明的城市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烏魯木齊給出的答案是,既要有崇德向善、團結一致的對內定力,也要有和諧包容、誠信有序的對外合力,更要有積極進取不斷發(fā)展的向上張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七年來,烏魯木齊人正是懷揣著對美好夢想的憧憬,不斷內修定力、外強合力、提升張力,穩(wěn)步邁向全國文明城市這個既定目標。

內修定力凝聚城市精氣神

烏魯木齊居住著超過50個不同民族。民族團結是烏魯木齊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下簡稱創(chuàng)城)的一個重要主題。

在水磨溝區(qū)化工廠家屬院里,矗立著一尊銅像,他是曾經生活在這個大院中的一位普通居民——阿迪·艾沙。

阿迪·艾沙是上世紀60年代化工廠的職工,也是新中國第一代維吾爾族技術工人。在這個大院里,他和同事、徒弟、鄰居共同生活了幾十年。臨終前,他拿出畢生積攢的1000元捐給廠里,獎勵工作積極、民族團結的好同志。

為傳承發(fā)揚阿迪·艾沙精神,水磨溝區(qū)從1992年開始評選“阿迪·艾沙”民族團結先進獎。劉乾坤、李錫娥、亞森·尤努斯、高春梅……每一個普通名字的背后,都有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事跡。

這只是首府創(chuàng)城中民族團結凝心聚力的一個縮影。為加強民族團結“細胞工程”建設,首府出臺了《烏魯木齊市民族團結大院(小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管理辦法》,開展各種創(chuàng)建活動,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

從一棟棟的居民樓,到一個個院落、一個個小區(qū),如今,全市以“民族團結大院(小區(qū))”為抓手,正逐步構筑起一個個團結和諧的“小社會”,從而匯聚成一座城市團結友愛的精氣神。

與此同時,從最美人物推薦、身邊好人評議、道德模范選樹、時代楷模學習,到“七大”文明創(chuàng)建、社會志愿活動普及、現代都市文明教育,烏魯木齊也不斷豐富著文明內涵。

5人入選全國道德模范,6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6人榮登中國好人榜;7人入選自治區(qū)道德模范、4人榮獲自治區(qū)道德模范提名獎;3000多名普通市民獲評最美人物;在冊的各類社會志愿服務組織33個,志愿者50余萬人……

全市各族群眾用實際行動踐行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團結友愛、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等高尚品德,為城市注入一股又一股的正能量,樹立一面又一面的精神旗幟。

外強合力擴大城市包容性

包容性是一個城市人文和管理文明的重要尺度,是指外來人不僅可獲得經濟物質條件的滿足感,還能迅速融入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生活圈子,安居樂業(yè),獲得深層次滿足感。一個有包容性的城市,才容易匯聚強大的文明發(fā)展合力。

走在首府的大街小巷,你可曾留意過,曾經那些“灰頭土臉”的建筑圍擋,已悄然換了模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公益廣告、道德模范照片……“上了墻”的新內容為建筑圍擋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一面小小的建筑圍擋,擋住了繁忙雜亂的施工現場,也顯示出一座城市努力向上、和諧包容的氣質。這種氣質,恰恰是文明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內涵所在。

以文化建設為例。多年來,烏魯木齊市各級文化部門通過政府購買演出等惠民舉措,一再降低票價,不論是外來務工人員還是本地居民,都能夠公平享受到文化惠民帶來的實惠。社區(qū)電影院、惠民票價、文惠卡……許多在烏工作、學習、生活、創(chuàng)業(yè)的外地人,都通過這些方式,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也對這座城市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并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兼收并蓄的包容之態(tài)所折服。

除了文化建設,誠信建設也是文明城市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人無信不立,國無德不興。把誠信體系建設作為文明創(chuàng)建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烏魯木齊創(chuàng)城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出臺《烏魯木齊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實施“誠信紅黑榜”制度、執(zhí)行“十星級文明戶”貸款優(yōu)惠的鼓勵措施……近年來,首府在全市范圍內不斷打造“鼓勵誠信、鞭笞失信”的氛圍。“花香蝶自來”,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間接帶動并促進了人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凈化了首府社會環(huán)境。

提升張力涵養(yǎng)城市新文明

提升之力帶來變化之美。首府圍繞“反恐維穩(wěn)、經濟發(fā)展、城市建設”三件大事狠抓落實。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方面,更好地構筑了城市文明新形象,擴大了城市發(fā)展的向上張力。

今年5月初,自治區(qū)黨委對烏魯木齊市城市建設提出了“樹上山、水進城、煤變氣、地變綠、天變藍、城變美”的具體要求。市委隨即決定實施“穿靴戴帽換服裝”靚化工程。

工程遵循國際化、現代化定位,圍繞桿線入地、設施完善、綠化改造、亮化提升、建筑外立面規(guī)范整治五方面展開。

新增綠地廣場、文體中心、社區(qū)服務設施、拓寬主次干道、改造提升支路及慢行系統(tǒng)……高標準的城市規(guī)劃、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使城市空間布局日趨合理,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越來越耐看。“九大惠民工程”全面推進,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民生溫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就是為了更好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7年來,烏魯木齊堅持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與百姓幸福生活深度融合、共建共享,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數據顯示,烏魯木齊城區(qū)綠化覆蓋率達到4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35平方米。

道路更暢通了,環(huán)境更整潔了,公共設施更健全了,公共服務更便捷了,崇尚文明志愿服務的人越來越多了,城市更美了……建設文明城市,最終要落腳到讓全市各族人民能感受到的變化上。

城市,因為文明更美麗;文明,因為擔當更絢爛。在“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理念的指引下,烏魯木齊市城市文明內涵不斷豐富。(文/吳楊 郭軍鴿 張利民)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城市 烏魯木齊 文明城市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国产网曝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在线中出好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蜜桃 |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飘花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