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以更開放的心態創新傳統文化

2017年11月22日 15:11 | 作者:劉國強 |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據新華社報道,最近在上海舉行的國際藝術節上,越來越多的文化“國貨”換上了“新包裝”,傳統文化如京劇、武術等被注入時尚元素,體現出一種“混搭”風格,收到了不錯的傳播效果。這說明,如果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藝術,就能更好地拓寬其創新空間,使其在新時代顯示出新的生命力。

timg (1)

其實,關于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的創新,一直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一方面,文化“國貨”來源于歷史,有其產生的特定語境意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一種對歷史的客觀化機制相聯系,這使被符號化的文化具有相對固定的能指形式,它不但關系到一個文化群體的身份認同和情感聯系,同時也反映出一種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是關于“正宗”“純粹”“地道”的文化形式的想象,它拒絕和排斥對符號化的文化形式的改造。而另一方面,文化又根植于現實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因時代的變化、異質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發生改變,文化傳承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傳統的流變和重新發明。當代傳統文化的復興,主要體現為以傳統的文化形式喚起民族的歷史想象和集體意識,其符號形式和實際含義都已經不是歷史原貌。

所以,文化“國貨”的新包裝其實是有風險的。它總是伴隨著點贊和批評兩個方面。高校情侶在游樂園穿粽子服拍畢業照,某時裝品牌讓孔子、老子穿上了西裝都被一些人批評為褻瀆了傳統文化。但是,雖然游樂園的粽子服粗糙了點,但現代的精致龍舟也并不是古代的龍舟,搞搞新意思又何妨呢?

事實上,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異質性,傳統文化要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必須能夠適應現代的改造,這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要義所在。總體上說,現代文化是大眾化的快餐文化,具有很強的商業化和娛樂化特性,由人們的生活方式所決定,從傳播效果方面考慮,我們應該在傳統和現代的嫁接上更有創造力才行。

同時,在這個全球化時代,現代文化的多樣性也越發突出。要使中國文化走出去,也需要通過改造使其適應不同文化。這些文化挪用和多樣性會使原有的文化形式和意義都發生變化,對此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甚至要以跨文化交流的策略,主動進行文化創新。比如迪士尼改造的“花木蘭”,已不是我們印象中替父從軍的女英雄,國寶熊貓也能被塑造為武俠形象,這是西方商業化的電影業對中國文化符號的再造,它們照樣贏得了大眾的喜愛。

當然,文化傳承總是在繼承和創新的張力中適應不同人群和審美趣味的需要。人們希望在對更“正宗”的文化形式的審美想象中觸摸更“真實”的歷史,這原也無可厚非。但傳統并非過去的歷史,而只是我們站在當下對過去的解讀。所以,我們還是要以更開放的心態,來使我們的文化“國貨”不斷創新,不可泥古而不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傳統文化 創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午夜啪视频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 |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 亚洲日本文字天天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