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兼顧“存量變革”和“增量崛起”

2017年11月23日 09:30 | 作者:費洪平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因此,新形勢下如何破解實體經濟發展困境,加快振興實體經濟、做強制造業,打牢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已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全局一項緊迫的重大任務。

新形勢下,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壯大制造業,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要求,堅持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優化實體經濟結構,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造就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促進實體經濟從總量擴張轉向能力提升、由大向強的轉變,實現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我們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結合”。

一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與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結合起來。要引導實體經濟企業注重自主創新,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特別要加快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推動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切實增強實體經濟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完善相關制度法規、優化政策環境,協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加快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為實體經濟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實體經濟活力。

二是把“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結合起來。振興實體經濟,要把調存量同優增量、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同培育新興產業有機統一起來。加快兼并重組,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在“去”上見實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對“有中出新”的傳統產業“挖潛開荒”和改造升級,推動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盡快突破制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品牌培育、營銷等關鍵環節,實現“老樹發新芽”。同時,密切跟蹤國際科技、產業發展的最新變化,超前謀劃、超前部署、超前行動,統籌科技研發及產業化、標準制定和應用示范,大力推動“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特別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打造實體經濟新的“發動機”,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由價值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深化延伸,打造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升級版。

三是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健康發展對實體經濟具有促進作用。振興實體經濟決不是排斥虛擬經濟,而是要妥善處理好“虛”“實”關系,堅持“以實為本、虛實并舉”,形成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協調共進、良性互動發展的機制。一方面,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明確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要按照實體經濟的要求和條件,穩步推進虛擬經濟的有序發展,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要堅持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加強和完善監管體系和制度,堅決抑制虛擬經濟盲目發展,切實防止“虛熱實傷”,更不能“助虛勁而招實禍”,因虛擬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膨脹而造成實體經濟“邊緣化”。

四是把降成本與提高供給質量結合起來。要針對造成實體經濟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制定可操作、可落地、可檢查的系統性政策措施,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生產經營成本和制度交易成本。同時,要用質量優勢對沖成本上升劣勢,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全面提高質量,廣泛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及時修訂并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加強質量管理,弘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強實體經濟企業和產品核心競爭力。

五是把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制造業呈現服務化趨勢。在工業化進入后期階段,制造業和整個工業占比由上升轉為下降,服務業逐步超過工業,一些人就誤認為發展服務經濟就是要去制造業、去工業。實質上,相當一部分服務業本身也是從一、二產業尤其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中內生和分化出來的,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彼此替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求制造業和服務業互相促進、融合發展。振興實體經濟,必須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協同發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消費性服務業,特別要圍繞研發設計、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檢驗檢測、品牌建設、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推動制造業由單純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資源配置和創新中心”。

六是把立足于擴大內需與加強國際合作結合起來。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依存。振興實體經濟、做強制造業,必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低端產業產品產能過剩和優質高端產業產品供給不足并存的情況下,破解這種結構性矛盾,既要立足于擴大內需,依托規模巨大、前景廣闊的國內市場,進一步深挖和釋放內需潛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為供給結構優化升級、創造市場空間,實現供給和需求相互促進和更高水平的協調平衡。同時,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引進來”由引資為主向引資、引技、引智服務并舉轉變,由輸出貨物為主向輸出貨物、服務、資本、技術并舉轉變,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實體 創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永久乱码专区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尤物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