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陜西柞水:打開綠水青山的“致富密碼”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 題:陜西柞水:打開綠水青山的“致富密碼”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李亞楠
陜西省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以前這里山多地少、開發受限,山里人家一年到頭也只能勉強掙個溫飽。近年來,當地轉變思路,從綠水青山中找尋“致富密碼”,讓山里人真正享受到旅游扶貧、綠色發展帶來的好處。
沿著秦嶺的山間公路蜿蜒而上,沿途清一色的仿古民宿,伴著門前潺潺的流水,勾勒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村畫卷。這樣的景象,如今在位于秦嶺深處的陜西省柞水縣的山村里,隨處可見。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胡平志說道:“靠著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我們的日子現在過得美得很!”
朱家灣村便是秦嶺綠水青山的受益村之一。背靠風景迤邐的牛背梁森林公園,朱家灣2015年便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為了帶動村里92戶貧困戶盡快脫貧,村里2016年成立了生態旅游開發公司,貧困戶以5萬元免息扶貧貸款或者人口、土地、房屋等形式入股,參與保底和利潤分紅。免息貸款是柞水縣針對低保貧困群眾,由柞水縣幾家投資公司擔保,發放給每戶5萬-10萬元的入股資金,每年按照8%的固定收益率分紅,目前柞水縣已有820戶貧困戶辦理了入股聯營手續,朱家灣村的貧困戶已經拿到了去年的分紅。
對于一般貧困家庭,朱家灣黨支部為他們組織農家樂管理、廚藝、扶貧政策等方面的培訓,學好了手藝,再自己開家庭旅館。村里的“脫貧示范戶”柳太青便是如此。“以前外出打零工,每年收入不到一萬塊,村里發展旅游扶貧后,我先在我們村‘能人’家的農家樂干了兩年,攢了一些經驗,去年用扶貧貸款開了自己的旅館。”柳太青告訴記者,他家的家庭旅館生意很好,逢旅游旺季時一房難求,“現在家庭旅館的收入加上入股村里企業的分紅,一年下來能有六七萬的收入,前些天剛買了一輛代步的電動汽車,日子會越來越好。”
對于家庭特殊的五保戶、兜底戶,朱家灣將他們與村里的集體產業“捆綁”,除了扶貧貸款入股分紅,還為他們安排了清潔工、護林員之類的公益崗,或者在村里的旅游企業中做力所能及的活。胡平志說:“村里現在有800多人參與旅游產業,一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人均收入134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80%以上,今年已經有37戶貧困戶脫貧。”
與朱家灣村不同,新合村則在這片山地上種出了“致富法寶”。新合村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合生長珍稀樹木紅豆杉,陜西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便在當地投資建立了紅豆杉生態公園,鼓勵村民通過土地流轉、股權分紅和務工的方式參與項目建設。
穿著環衛工制服的村民鄭大懷,專門從家里拿出了自己的股權證給記者看,這是他用5萬元扶貧貸款入股的憑證,每年有4000元的保底分紅。“我在紅豆杉企業中打些零工,平時還是村里的清潔工,兩項加起來一年有1萬多元,足夠家里開支。”鄭大懷說。
新合村二組組長鄧本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村民地里種糧食都是賠錢的,現在土地入股的租金和在大棚務工的收入一年共計有7000元左右,兩年紅豆杉出苗后還有一畝6000多元的分紅,貧困戶還有扶貧貸款入股的保底分紅4000元,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村里人也愿意來大棚里做工。”
像朱家灣村、新合村這樣的變化,在緊鄰柞水溶洞的東甘溝、建成木耳小鎮的西川村也同樣發生著,半山上的土房子換成了公路旁的二層小樓,地道的農民變成了培育木耳的手藝人,干不了田間重活的農村婦女成了游客交口稱贊的農家樂大廚,腿腳不靈便的村民當上了農產品銷售員。
柞水縣副縣長朱雪彬說道:“柞水縣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帶動脫貧,村民全員參與,全面拉動三產,農民尤其是貧困戶收益很多。目前有18個貧困村將旅游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就地解決就業人數近2萬人,旅游產業對全縣GDP的貢獻達到20%以上,農民人均增收1/3。”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村里 旅游 綠水 青山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