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快閃書店”按下服務轉型“快進鍵”
這幾天,如果你來到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思南路,會發現一個只有30平方米的書店,里面擺放了1046個書籍品種共3000余本書,人頭攢動,這就是思南書局·概念店。因為它只存在60天,從11月5日到12月31日,更多讀者把它稱為“快閃書店”。(12月27日《人民日報》)
對于實體書店來說,這幾年的日子實在是不太好過。高昂的經營成本,兇猛的電商大戰,消失的閱讀人群,依舊是實體書店頭上的大山。特別是,網絡書店的低價營銷,讓實體書店難以招架。如此語境下,上海有關部門對實體書店不斷進行經營和服務理念創新,打造“快閃書店”模式,在經營時間上不求“天長地久”,在服務理念上但求讓讀者“走心”,為實體書店轉型脫困,提供了一個可研樣本。
之所以稱之為“快閃書店”,是因為其只存在60天;雖然“生命”短暫,但卻活得異常精彩。首先,書籍品種齊全、內容豐富,擁有1046個品種、3000余本書,還選定了100多個文創品種,30余張上世紀70年代的唱片置于店內。特別是,服務特色鮮明,60天里每天會有一位著名作家“坐鎮”,擔任店長,向讀者薦書,聊文學藝術甚至天氣;每位買書的顧客,都能得到印有當日駐店作家名字的“獨一無二”的收銀條,以及親筆簽名。
事實上,與網絡相比,實體書店的優勢在于能給讀者帶來閱讀體驗,與讀者深度交流。書店有其商業上的屬性,書只是經營者與顧客眾多交集中的一個,只有交集越多,價值才會越大。所以,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不在圖書本身,而是經營者的思維方式。這樣,才有了“快閃書店”的誕生。一方面,為讀者消除閱讀成本、降低閱讀門檻、提高閱讀頻次,使“快閃書店”達到共贏效果。另一方面,打造“快閃書店”,既是建設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也是推廣全民閱讀,助力實體書店發展。
可見,打造“快閃書店”,按下服務轉型“快進鍵”。應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書店,提高實體書店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書店煥發新的活力。換言之,“快閃書店”是實體店服務轉型的一次有益嘗試。對于書店的發展來說,光賣書或租書,不可能存在競爭力和生命力。未來書店的形態將會發生一些變化,專業賣書、租書的書店將會大幅減少,而復合型書店會不斷增多。具體來講,實體書店應探索出一條以“學術、文化沙龍、電影、音樂、創意、生活”等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品牌經營模式,為讀者搭建一座可供開放、探討、分享的公共性文化平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書店 快閃書店 實體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