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克拉瑪依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2017年12月28日,是克拉瑪依市歷史上的一個新起點。從這一天起,標志著克拉瑪依開始正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當天,在克拉瑪依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動員大會上,市委書記趙文泉說:“全面啟動并部署創建工作,動員全市各族干部群眾進一步傳承弘揚克拉瑪依與生俱來的民族團結基因,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奮力開創全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為實現克拉瑪依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克拉瑪依市只有40多萬人口,若論人口規模,只是一個小城市。但是,如果這40多萬人成為了一家人,那么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克拉瑪依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民族團結是克拉瑪依的基因
1955年6月,“1219青年鉆井隊”作為首支石油勘探隊伍來到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一片沒有人煙的戈壁荒漠中。
這支由36名石油工人組成的隊伍,把帳篷扎在了一座流淌了上百萬年石油、名叫黑油山的小山丘腳下,從此后,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里——
他們是第一批克拉瑪依人,盡管3年后共和國才有“克拉瑪依”這個地名。
他們操著山東口音、河南口音、四川口音、上??谝粢约靶陆魃贁得褡宓恼Z言,親如兄弟。
是的,這第一批36名克拉瑪依人是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8個民族組成的。
初創時期的克拉瑪依,沒有“民族團結”、“三個離不開”等提法,但“用不著上級領導要求我們團結,我們本來就很團結嘛!”1957年跟隨當了石油鉆井工人的丈夫來到克拉瑪依、后來成為第一批女子采油隊隊員的維吾爾族老人阿吉汗·吐爾地這樣回憶——
“我們的采油隊是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六七個民族的二十多個姐妹組成的。河南的發糕、四川的泡菜、新疆的馕,姐妹們一起做、一起吃;干活兒的時候,姐妹們互相幫助;睡覺的時候,姐妹們互相摟抱著取暖……”
從某種意義上,這種自發的、原生的民族團結狀態就是克拉瑪依的基因。
“遺傳”的力量是無窮的
有了基因,“遺傳”就是必然的——
1982年5月,克拉瑪依在全疆首創開展了將每年的5月份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后來,這一活動在常態化全疆推廣。
2008年,克拉瑪依又首創了“紅細胞”工程。
這項工程,要求共產黨員積極參與社區的為居民服務和增進民族團結活動,有目標、有任務、有考核。
十年來,“紅細胞”工程越做越大,共產黨員以一個個“微行動”匯聚成巨大的正能量,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進了民族團結。目前,全市所有黨員無一例外地參與其中。
為什么克拉瑪依會長久地如此注重民族團結呢?
因為克拉瑪依市是世界范圍內最徹底的移民城市,沒有“之一”——它是從杳無人煙的亙古荒原上,由多個民族的“移民”共同建設發展起來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克拉瑪依。
所以,克拉瑪依人對民族團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1996年從烏蘇來到克拉瑪依工作的維吾爾族市民帕哈丁·烏魯克說:“其實團結的內容非常簡單,作為社會人,必須在相互幫助中才能生存與發展。團結是人類的共性,人類社會是在團結協作中發展的。我們祖國多民族家庭中民族團結的故事數不勝數,新疆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克拉瑪依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p>
所以,克拉瑪依人普遍認為,克拉瑪依民族團結有良好的基礎和傳統,更應該在全疆做示范——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是全體克拉瑪依人的心愿。
家和萬事興
2016年10月,全疆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以來,截至2017年12月底,克拉瑪依全市27904名干部職工與28246戶不同民族家庭結對認親;各族干部職工群眾相互走訪50萬戶次,參與走訪見面干部職工數達51.5萬人次;捐款160余萬元,捐物38萬余件,辦各類實事、好事4萬余件,惠及各族群眾數10萬戶次;舉辦各類聯誼活動6.5萬場次,各族干部群眾參加人數達115萬人次。
在剛剛結束的“結親周”活動中,克拉瑪依市實現了住戶全覆蓋、宣講全覆蓋、解困幫教全覆蓋、流動人口全覆蓋、末端督導全覆蓋。黨員干部職工住戶開展“結親周”活動實現100%。
這些數字是枯燥的,但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的——
2015年1月16日,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民間組織管理局在市主流媒體上發布了一則公告:根據國務院《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油城巧姐”手工制作中心經審核,準予成立登記,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業務主管單位: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婦女聯合會;業務范圍:手工制作技能培訓、手工制品生產、手工制品銷售、手工制品交流及展覽。
當年2月15日,“油城巧姐”手工制作中心正式運行,免費重點培訓少數民族低收入婦女、貧困婦女,為有就業意向的女性提供就業平臺。
2017年12月29日上午,新疆長榮制衣有限公司首批吸納“油城巧姐”37名培訓學員上崗就業儀式在長榮公司隆重舉辦,活動現場長榮公司與學員簽訂了上崗就業協議。這些原本缺文化、少技能的少數民族、特殊困難婦女,經過“油城巧姐”專業的學習培訓,基本具備了紡織業技術工人和技能工人的能力,為解決她們的就業和生活困難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這僅僅是克拉瑪依人自發為民族團結做的實事之一。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動員大會開過后的這幾天,創建活動成了克拉瑪依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油城巧姐”手工制作中心負責人馬桂紅說:“民族團結工作很好理解,就是要像家里一樣,大的帶小的,強的幫弱的。這樣一來,咱克拉瑪依一定能夠家和萬事興!”(文/劉亞峰)
編輯:李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