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小心:疫苗誤區影響孩子一生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微生物免疫室研究員 姚開虎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免疫接種每年能避免200萬~300萬人死亡。我國實施免疫規劃以來,已消滅了天花等疾病,并讓麻疹、百日咳等6種疾病發病人數減少了約3億人。盡管如此,關于疫苗的謠言和誤解仍頻繁出現,很多家長因此沒有及時給孩子接種。近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局司指導下編寫的《兒童預防接種信息傳播指南》總結了常見誤區,值得家長注意。
誤區一:通過疾病就能獲得免疫力,比打疫苗效果好。這個誤區有個十分危險的前提——疾病能完全康復。通過感染疾病獲得的免疫力,可能付出高昂代價。除了病痛和經濟負擔,感染疾病還可能留下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風疹可能導致身體缺陷;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走向“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而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效果,不會有這樣的風險,更加安全。
誤區二:接種疫苗就能100%不生病。疫苗雖可讓大多數人不被感染,但保護率并不能達到100%。一些人由于免疫系統應答能力低下,可能導致接種后免疫失敗。疫苗只能對特定病原體進行預防,流感疫苗等一般只對當年流行的病毒株有效。因此,接種疫苗并非一勞永逸。
誤區三:接種疫苗會影響兒童自身免疫力。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曾做過研究,結果表明:從出生起,正常嬰兒的免疫系統足以應對疫苗的挑戰,并產生免疫力。總體而言,疫苗不會削弱正常嬰兒的免疫系統,還會增強其防范嚴重疾病的能力。
誤區四:自費疫苗沒有必要接種。免費疫苗(第一類疫苗)屬于國家免疫規劃的疫苗,要求必須接種。自費疫苗(第二類疫苗)是前者的有效補充,可預防常見病。如果兒童抵抗力較低,沒有接種疫苗的禁忌證,經濟條件允許,可根據具體情況,在知情、自愿、自費、按需、科學的原則下選擇自費疫苗。
錯誤五:疫苗有不為人知的副作用。疫苗安全性高,益處遠大于風險。接種后大多數反應,如胳膊酸痛或輕度發熱,通常都是輕微和暫時的。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極為罕見,并且會得到有關部門細致地監測和調查。為保證安全,家長要帶孩子到有資質的正規接種點,如實告訴醫生兒童及家庭成員過敏史、近期健康狀況等。接種疫苗后應停留觀察30分鐘,確認無異常反應再離開。(記者 張 瑾)
編輯:趙彥
關鍵詞:疫苗 誤區 接種疫苗 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