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北京發布最全兒科診療智能地圖 可查地址接診時間
北京發布最全兒科診療智能地圖
收錄16區149家兒科醫院信息,可查地址、接診時間等;專家稱基層兒科建設仍需加強
新京報訊 今冬流感洶涌,小兒成為流感高發人群。為了方便家長帶患兒就診,日前北京市衛計委通過官方微信,對外公布了北京149家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院名單及相關信息。近日,為了讓家長能更加方便地選擇就診醫院,市衛計委在此前公布的名單基礎上,會同首都之窗網站制作了“兒科診療服務機構地圖”,以便提供更加直觀、便捷的查詢服務。
可分區查詢兒科醫院
昨日,記者對該“地圖”進行了體驗。在市衛計委官網及首都之窗的官網,均能進入該地圖。
在市衛計委官網的“便民服務”欄目第二排,點擊“醫療機構電子地圖”,便會出現兒科診療機構地圖、三級以上醫療機構服務地圖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地圖,進入兒科地圖,會彈出類似手機上常用的智能地圖畫面。
在左側欄,市民可以根據自己居住地點選擇相應的區,地圖上便會出現該區有兒科服務能力的醫院,以文字和紅點的方式表示。北京16區的149家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院均被收錄。
記者選擇“東城區”,共跳出北京市和平里醫院、東直門醫院等11家醫院,選擇相應醫院后,其電話、地址、辦公時間與官方網址均在屏幕上顯示,還可以通過點擊“公交”、“自駕”來制定交通路線,或在周邊查詢ATM機、加油站等。
在首都之窗官網,該地圖可以通過“查詢服務”欄目中的“政務機構服務地圖”找到。
1月底流感態勢漸平穩
進入2月,流感的情況如何?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介紹,今冬流感高發期比往年早來2周左右,首兒所的接診量也比同期提高了2-3成,由于流感洶涌,重癥患兒有所增加,相比往年更多的孩子住進了病房、ICU。
到了1月底,流感態勢逐漸平穩。記者從市衛計委了解到,2018年第4周(2018年1月22日至2018年1月28日),報告病例數居首的病種仍為流行性感冒,但該周報告病例數較之前一周下降了25.81%,從超萬例下降到8000例左右,已經開始緩和。
市衛計委建議家長,在孩子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白天就診。如果想帶著孩子晚上看急診,可以在去之前撥打電話進行咨詢。去醫療機構就診時,家長和患兒一定要注意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
- 建議
這個流感季,兒科醫生與患兒家長經歷過的“阻擊戰”,讓兒科資源短缺問題再次引發熱議,患兒就醫難如何解決、兒科分級診療如何落實,再次引發熱議。
1 應加強基層兒科醫生培訓
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馬立霜表示,雖然普通的頭疼感冒、淋巴結變大等問題可以在二級或基層醫院解決,沒有必要直奔三甲醫院,但是患兒家屬對其他醫院的信任不夠,也情有可原。
“小孩子的很多癥狀,去社區就診就足夠。為什么不?基層托不住。”她介紹,一方面,由于兒科責任重、壓力大,接診過程一旦出現意外,家屬反應激烈,因此很多基層醫療機構選擇回避兒科診療、不設專門科室。另一方面,一些社區醫生畢業后沒有在大醫院進行系統培訓,就直接去社區接診,加上病人少、經驗積累不夠、技術業務不夠成熟,進一步造成了基層兒科的薄弱。
馬立霜表示,各級醫療機構有各自的定位和屬性,社區兒科所要承擔的主要是兒童保健和疾病篩查的工作——家長將孩子送來了,社區醫生能夠分辨孩子病情輕重,篩查出重癥,向上級醫院轉診,留下一般的病癥,自己解決。這樣的識別能力需要專業的培訓和系統的知識,但是要比三級醫院兒科專科醫生要掌握的技能容易很多。
“培養一個成熟的兒內科醫生,可能需要5-8年,一個兒外科醫生要能獨立操刀,可能需要10年。但是要具備識別病癥與普通病癥接診能力,社區醫生在首兒所這樣的三甲兒科醫院學習1年就足夠。”馬立霜建議,應該建立專業、務實的培訓機制,基層一旦有了學習和成長的空間,也更容易留下人才。
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張曉艷表示,目前推行的兒科分流總體來說有一定成效,但兒科科室仍顯緊張。兒科也分為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重癥,其中常見多發病診療可以通過相對短期的醫師培訓實現,培養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等。政府可以從這方面著手打造一批兒科全科醫生,先解決燃眉之急。
2 建議資金向兒科建設傾斜
“學醫的少,學兒科的更少,愿意從事兒科的少之又少。”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坦言,兒科資源緊缺、人才缺口大已經不是秘密。
由于歷史原因,兒科曾在高校的學科設置中一度“斷檔”,近年來才逐漸恢復,不過,由于兒科手術少、用藥少、檢查少,相比其他科室,不僅不能給醫院帶來收益,反而一直“賠錢”,在很多非兒科專科醫院,兒科不受醫院重視、呈萎縮狀態的現象始終存在。加之兒科醫生工作繁忙、收入較低、心理壓力大,真正愿意進入兒科從業的畢業生,也非常之少。
朱春梅所在的首兒所是三甲兒科醫院,相比其他醫院,在吸引人才方面面臨的困難較小。不過,由于建院時間早,硬件設施跟不上逐漸增加的就醫需求,醫院也面臨場地、設備不夠等問題。她認為,這些都需要社會予以重視,并能夠在資金等方面予以實在的傾斜。
北京婦產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張巍感嘆,兒科改革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應該提高兒科醫生待遇、擴大醫學院兒科的招生,重視兒科。他建議,可設立兒科專項支持款項予以補貼。
3 可召集兒科專家編寫科普內容
在接診過程中,馬立霜遇到不少患兒家長,“有些家長缺乏基本的健康醫學知識,孩子出現一點小問題,都算不上病,他們上網一查,被各種不專業的信息嚇唬住了,就如臨大敵送到醫院來。”馬立霜認為,現在網上、市面上不正確的科普知識、不規范的培訓班十分普遍,專業的兒童健康保健知識又沒有普及開來,一部分無需前往三甲醫院的患兒,被家長頻繁送入醫院,也造成了原本緊缺的兒科醫療資源更顯緊張。
她建議,國家應該進行統籌,召集一批優秀的兒科專家來編寫科普內容,從孩子最常見、最簡單的病癥開始,教家長識別疾病的輕重度、把握有無就醫的必要性,并科普如何通過飲食、藥物等循序漸進進行調理。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戴軒 李婷婷 李馨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北京 兒科診療智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