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吳肇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好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2018年02月05日 15:42 | 作者:吳肇光 | 來源:福建日報
分享到: 

作者: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肇光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在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根據黨中央部署和福建實際,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握總要求,走好特色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是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綱領,是做好新時代福建“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不僅賦予了新的時代要求,也極大地提高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標準。

始于2012年開展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行動計劃,可視為福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發端。2013年10月,福建被國家標準委和財政部列入首批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省份之后,根據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戰略要求,陸續制定出臺了《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實施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涉及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對指導和規范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打造“福建版”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全省已有三分之一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75%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面運行。從村級網格化管理公共服務中心、工業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到社會治安立體防控指揮中心,福建特色鄉村振興道路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村莊和“樣本式”的可貴經驗。如“沙縣經驗”、“晉江圍頭經驗”“龍巖南江模式”“泉州模式”等。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一些地方在編制村莊規劃時,存在規劃可操作性不強、村民主體意愿沒有充分表達等問題;一些地方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偏離村莊整治重點,還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現象,有的甚至存在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等問題;或是脫離鄉村實際,照搬套用城市模式。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治理等鄉村振興之路任重道遠。

進入新時代,福建要走好特色鄉村振興道路,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立足福建實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新時代福建“三農”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要重點把握以下八個方面:

突出融合發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鄉村的振興和發展重點要發揮鄉村的功能,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以新型城鎮化引領鄉村振興。要樹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實施城鎮化與村鎮化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現農業農村優先原則,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要素、產業、居民、社會和生態融合,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城鄉共建共享共榮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等值化。

突出共同富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健全有利于農業資源要素流動配置的體制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突出質量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要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突出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深入貫徹主體功能區制度,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把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突出文化興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福建的傳統民居和傳統村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地位,我們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習慣和文明鄉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留住文化的根,讓人記住鄉愁。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突出鄉村善治,創新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水平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也關系農民切身利益。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全面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平安鄉村,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突出精準扶貧,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確保全省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關鍵要系統推進、穩定成效,從群眾“痛點”找藥方,把扶貧規劃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規劃緊密聯系起來,抓緊實施一批惠民生、補短板的重大項目,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突出黨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水平。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新時代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明確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定位及相互關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優化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鄉村 發展 農村 振興 農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 特黄国产禁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