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回誰家過春節犯不著太過糾結
2月20日,江蘇徐州高速上,一對90后夫妻為去誰家過年大鬧,丈夫稱妻子搶奪方向盤,妻子懷抱孩子哭喊:“大家一起死!”。(2月22日北青網)
春節該回誰家過年,放在以前,這根本不是個問題。因為,在婆家過年、回娘家拜年,早就是約定俗成的習慣。但隨著80后90后相繼成家,在獨生子女家庭劇增的背景下,到誰家過節已上升為普遍性的問題,讓很多夫妻深感糾結和煩惱。不管怎么說,為這事鬧到“大家一起死!”地步,未免太過激動。
面對這個時代難題,有網友發出感慨:這是道“送命題”,答題不慎會斷送夫妻關系。雖說此話帶有強烈的調侃成分,但從現實情況看,也并非全是胡咧咧。據某民意調查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調查的6個城市中,因“除夕去誰家過年”鬧過不愉快的夫妻達28.4%。由此可見,過年回誰家如果處理不好,至少會影響夫妻感情。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由于子女平時不在身邊,老人對春節往往特別在意,希望子女能回家陪自己過年,希望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兼顧雙方父母的精神心理需求,夫妻二人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多些相互體諒。于丈夫而言,不能抱著傳統觀念毫無商量余地;于妻子來講,不可把公婆不當自家人。
事實上,到底該回誰家過年,并不是一道搶答題或單選題。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這道“送命題”已有了解決的辦法。比如,各回各家各找爸媽,接雙方父母一起過年,男方女方輪流坐莊等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成功模式。當然,這樣的方式也不能絕對化,還要視具體情況作適時調整,對年齡偏大、身體不好的那一方父母給予傾斜。
滿打滿算,春節假期不過7天時間。夫妻爭著回自己家過年,出發點無非是為了盡孝心,以此彌補對父母的情感虧欠。問題在于,孝順父母未必非要等到過年的時候再表達,平常的體貼關懷更為重要。試想,如果平時多打電話跟父母嘮嘮嗑,利用假日常回家看一看,即使子女真的無法回家過年,相信父母也不會產生太大的落差感。
值得一提的是,夫妻倆過年回誰家引發熱議,說明這不只是個體家庭的問題,其背后還折射了不少社會問題。據統計,我國“空巢老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接近老年人總數的10%。如何填補這一群體的精神空虛,讓他們過得更充實、活得有質量,正是各級政府應肩負的責任,該扛起的擔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誰家 過年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