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脂質組學技術揭示拔罐療法科學原理
中醫拔罐治療有什么科學依據和作用原理?2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新橋醫院)獲悉,該院全軍腫瘤研究所李詠生團隊率先使用小鼠拔罐模型,運用超高效液相-質譜聯用儀建立的脂質代謝組學平臺,揭示了拔罐療法導致體內抗炎/促炎脂質代謝譜的變化規律,為拔罐療法的潛在機制提供了科學支撐。研究論文已于20日在《Cell Physiol Biochem》雜志發表。
據了解,在以往的報道中,拔罐療法研究者的關注點多在于拔罐處的皮膚溫改善、血壓、熱效應以及血氧含量或者受試者的客觀感受評分。該團隊使用小鼠拔罐模型,運用超高效液相-質譜聯用儀建立的脂質代謝組學平臺研究發現,拔罐后健康小鼠體內抗炎脂質(如PGE1, 5,6-EET, 14,15-EET, 11 10S,17S-DiHDoHE, 17R-RvD1, RvD5和14S-HDoHE),顯著升高,而促炎脂質(如12-HETE和TXB2)明顯下調。
通過體外實驗,課題組進一步發現拔罐療法能減少脂多糖誘導的腹膜炎老鼠模型腹腔液中的促炎介質TNF-α及IL-6的產生。該研究說明拔罐可引起體內抗炎、促消退脂質成分的升高,促炎脂質的減少,為其促進機體免疫自穩提供了科學依據。(記者雍黎 通訊員曾理)
編輯:趙彥
關鍵詞:脂質組學技術 拔罐療法 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