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張健等四位委員聯名提案建議探索建設廈門自由貿易港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照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網絡圖
自由貿易港是指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可以說自由貿易港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是自貿試驗區的飛躍,將推動其建設的不斷升級。
近年來,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建設被視為中國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之一。同時,廈門是第一個擁有中歐班列的自貿片區。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政協主席張健作為第一提案人,就聯合國桂榮、夏先鵬、柯希平3位委員提交了一份名為“懇請支持廈門申報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議”的聯名提案。
“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聯系,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60多億美元,已成為境外資本投資的重要聚集地。”張建等4位委員在調研中了解到,2017年,廈門實現進出口總額5816億元,經濟外向度達135%,積累形成了一套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經驗和做法。經第三方評估單位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其營商環境模擬排名已位居全球第40位;廈門港是我國重點規劃的四個國際航運中心之一,2017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038萬標箱,位居全球第14位;空港位居全國前十,躋身全球機場百強。
張健委員指出,廈門充分利用地緣人緣等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對臺戰略支點和前沿平臺作用,建設了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等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我國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統集成地之一,積累了豐富的改革創新實踐經驗。依托廈門島建設自由貿易港,具有國際知名度較高、經濟總量適中、管理相對便捷、風險安全較為可控等引領型發展綜合優勢。
為此,張健等4位委員在提案中建議,中央支持廈門申報建設自由貿易港,進一步推動對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戰略構想的理論思考與工作探索;積極探索實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管理制度,構建更具活力的內外經濟聯動體系,更好發揮廈門經濟特區改革試驗田作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廈門 建設 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