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壯士斷腕促轉型 迎難而上求新生——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圍江”困局
新華社武漢3月9日電題:壯士斷腕促轉型 迎難而上求新生——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圍江”困局
新華社記者王自宸
春日細雨蒙蒙,在瀕臨長江宜昌南岸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專業的拆除施工隊正在對總估值近2億元的300多套生產裝置進行拆除作業,飛速旋轉的電鋸將金屬切割成塊,火花四濺、嗡鳴陣陣……
“今年4月底,這里的裝置將全部拆盡。”田田化工總經理李先云說,待到拆除完畢,這個年利稅數千萬元、擁有40多年歷史的化工企業將搬離長江,謀求轉型發展。
田田化工的搬離是當地求解“化工圍江”困局的縮影。2017年以來,宜昌已累計依法關停25家化工企業,這其中,不少企業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宜昌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財政總收入均下降超過10%。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說,地方黨委政府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推動化工產業轉型。
回溯歷史,宜昌化工產業發展得益于豐富的磷礦、航運、水源等資源稟賦優勢,產業規模過千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當地生態環境也出現惡化,環境治理任務不斷加重。
“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和追求。”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說,發展是手段、路徑,目的是為了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在面臨生態環保這個突出短板的嚴峻考驗時,必須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
去年9月,宜昌出臺《關于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的意見》等文件,制定3年行動方案,計劃到2020年,陸續關、搬、轉134家化工企業,最終實現沿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全部“清零”。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清零”背后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化發展。
順應發展潮流,企業就能涅槃重生。8日,田田化工傳來好消息,企業正依托母公司湖北三寧化工,投資100億元高標準建設60萬噸乙二醇循環產業項目,目前已進入廠區基建階段,項目建成后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
“污染物都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寬敞明亮的車間內,一箱箱有機硅新材料正等待裝車,誰能想到,生產有機硅的原材料多來自化工產品的污染物、副產品。
原來,興發集團充分利用磷、硅、鹽等化學產品間共生耦合關系,使每一道工序的產品和副產品都能成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有機硅原材料就源于生產草甘膦的副產品氯甲烷,而生產有機硅的副產品鹽酸也將回爐用于生產草甘膦。
興發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曉清說,通過循環化改造,目前園區內企業固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尾氣綜合利用率超過98%,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0%。
企業內能實現小循環,區域產業鏈更應實現大循環。為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發展,宜昌編制出臺《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化工產業項目入園指南》,分類整治10多個化工園,當地還引進中國化工集團,將姚家港化工園區一次性建成智能化花園工廠,產業鏈大循環樣本已見雛形。
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宜昌產業格局悄然變化,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宜昌市市長張家勝說,2017年,宜昌化工產值占工業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精細化工占化工產值比重提高到20.3%;長江、清江等重要河流國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提高了3.2個百分點。
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同樣離不開新興產業補缺進位。該市重點打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今年以來,年產20萬輛整車的廣汽乘用車項目落戶宜昌;南玻0.2毫米及以下厚度超薄中鋁玻璃光電生產線正式點火;東陽光公司150個創新藥、仿制藥項目正式動工……。
“發展既要看面子,更要看里子,要既好看,更要耐看經看。”一系列轉型升級舉措引發強烈反響,當地干部群眾紛紛表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都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必須轉變速度思維,立足長遠謀發展。
編輯:秦云
關鍵詞:湖北宜昌 化工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