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習近平把脈廣東發展 代表熱議創新、引才、大灣區
【2018全國兩會】(兩會特稿)習近平把脈廣東發展 代表熱議創新、引才、大灣區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習近平把脈廣東發展 代表熱議創新、引才、大灣區
中新社記者 唐貴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
廣東團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顯示出國家對廣東的高度重視;也表現出黨中央對廣東未來發展的高度期盼。習近平講話中提及的創新、人才、大灣區等關鍵詞,引發廣東代表的持續熱議。
創新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在廣東團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對此印象深刻,他表示,廣東一直高度關注創新,全社會也形成了創新的氛圍,致力打造創新高地。
王瑞軍說,廣東注重創新科技的國際化發展,本次兩會擬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議,研究提出一攬子政策措施,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創新發展高地。同時,積極把廣東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投的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某陶瓷公司董事長黃建平也對“創新”的力量有著深刻感受。他說:“十年前,我們企業的營業規模大概是1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行業內前十名都排不上;2017年,我們的規模達到80多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一,還把工廠建到了美國的田納西州。我們靠的就是把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建筑陶瓷相結合,這種創意和創新給我們企業帶來成功。”
“現在我們在美國的工廠也實現了無人化生產,相關技術將來也會帶進國內,反哺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黃建平說。
培養、吸引人才打造全國發展新高地
習近平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也引發了廣東代表的熱議。
“我也是一名海外歸國人員,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全國人大代表劉若鵬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堅定了其扎根科技創新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8年前,26歲的劉若鵬從美國回到深圳,以20萬元資金起步,和4個伙伴共同創立民營科研機構,如今該機構已成為科技界超材料領域一顆耀眼的“明星”。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對這一提法也十分振奮,“深圳大學是培養出馬化騰、史玉柱等很多創新創業人才的地方,這是深圳大學和其他一些大學不一樣之處。”李清泉表示,深圳大學出臺了鼓勵創業和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政策,同時建立了若干個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現在,圍繞深圳大學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好的產學研生態圈,而且正在持續發展。
為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更多、更好的實用性人才,李清泉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灣區聯合大學”,聯合大灣區粵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資源,在深圳、橫琴、廣州等地設立分校區,實行統一管理、特色發展。
大灣區為粵港澳合作提供更廣闊舞臺
習近平在廣東團強調,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這一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后,成長起的又一世界級大灣區,也串起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國家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引發海內外極大關注,也成為本次兩會粵港澳代表團熱議的“高頻詞”。
“江門被譽為‘中國僑都’,有著獨特的地理和僑鄉優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江門將與大灣區建設全方位對接,力爭成為具有較強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灣區西翼門戶城市。”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給僑鄉江門帶來的巨大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市長劉毅對此表現出極大的信心。
不僅僅是江門,廣東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地的代表,紛紛將本地的未來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對標”,掀起一輪關注“大灣區”的熱潮。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目前廣東已與香港、澳門在原有的合作機制基礎上,就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建立了一個系統的協調機制。未來廣東在重點推進工作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搞同質化競爭,實現差異化的高質量發展。(完)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