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要健康就需“預防為主”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劉喜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要加強霧霾治理、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體現。因為,癌癥帶給患者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是顯而易見的——
身心俱疲,是癌癥患者的第一感受。除了身心俱疲,多數腫瘤患者還承受著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兆申接診的過程中,常常聽到患者們抱怨: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治療費花了幾十萬元,生命卻只延長了幾十天。這種抱怨,實際上是多數癌癥患者的共同心聲。
因為醫學本身發展的局限性,在醫學行為中,經濟付出未必能夠與患者期待的結果成正比。“人財兩空”,可能是目前眾多癌癥患者不得不面對的結局。可這種結局并非說明,人們在癌癥面前無能為力。
事實上,國際上已經探索出諸多關口前移防控癌癥的重要經驗,這是“預防為主”的發展理念。實際上,“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理念,也曾在我國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過程中作出了卓越貢獻。依靠這一理念,我國在建國初期的30年中,利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人均預期壽命的較大提高,此舉獲得了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和表揚。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重要的經驗在最近幾十年中沒有得到較好地貫徹執行。因為多種因素的沖擊和影響,“以治病為中心”的醫學服務模式逐漸占據了醫學服務的主流。這種模式對我國衛生事業的影響,就如同開著水龍頭擦地一般,因為沒有在源頭上解決問題,擦了很多遍,地依然是濕滑的。因而醫生無奈地感慨,患者越治越多;患者也常常抱怨:看病越來越貴。
其實,這種格局并非不能破解。我國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要關注和維護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就是破解之道。只是,這破題之路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比如,我國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腫瘤和重大慢性病依然是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但目前我國的人均健康素養比較低,防病的能力還比較差;除此之外,人民群眾還期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這就需要國家和政府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理念,更需要國家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比如做好腫瘤篩查和慢病防治的規劃等。只有堅持這樣的理念,才能做好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才能做好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早診早治,才能提升居民的健康素養,讓居民自己也擁有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畢竟,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健康才是根本。
編輯:趙彥
關鍵詞:健康 預防為主 癌癥 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