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農村醫療“補短板” 代表:要借人工智能的“東風”
(兩會速遞)農村醫療“補短板” 代表:要借人工智能的“東風”
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曾鼐)“農村醫療資源的短缺,短時間是很難解決的,要借助智能化設備‘補短板’。”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在全國人代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加強對重大慢病的防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談起自己在中國新疆等地的長期調研,程京發現,農村醫療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并非硬件條件差,而是醫護人員等軟性資源極度匱乏。“這是短時間內很難解決的,但老百姓看病等不起。”
如何緩解農村醫療的痛點?程京看好新技術在基層醫療的應用,“要讓老百姓在家里能方便檢測疾病。”
作為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被稱為“中國芯”的領軍人。近年來,他和團隊經過研發,創新開發了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的智能化檢測設備,正在中國多個地區進行試點。
隨著試點不斷推進,程京發現了個新問題:“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病了”。他說,由于慢病癥狀有時相對隱蔽,導致一些人“已并入膏肓”卻完全不知。
“一定要重視預防。”程京說,目前很多精力、財力、物力都關注在“已病”的診治上,所謂“已病”是已經發生的病,但忽視了全民健康管理。“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健康人群變為發病人群,到時再救治,成本很高,社會的負擔會增多,對病人本身也百害無一利。”
對此,程京建議,針對中國特殊國情,應立足基層和社區,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聯動政府、醫院、企業和社區,共建全方位的全民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如何促進新技術與健康醫療產業的融合?程京建議,可建立基于社區、面向個人的健康管理大數據系統,采集包括體質、基因等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提供個人健康預測、預警、診斷、干預等服務的智能系統。同時,要立足基層,依托家庭、社區,打造共建共享的醫養聯合體,鼓勵智慧居家型創新醫療設備在居家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中的使用。
他還強調,要重視中西醫結合。具體而言,可打造針對中藥藥效研究的大數據庫,以此開發或完善慢病防控相關的中藥方劑;挖掘中醫在疾病預測、預警和診斷方面的特色優勢,打造集成輔助診療系統,并在基層推廣。
針對不同人群“治未病”的需求,他說,應建立面向普通大眾和高端人群的“啞鈴模式”管理服務體系,一方面開啟普通社區的大規模重大慢病防控項目,另一方面為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的人群,要提供高精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
談起“老”,程京稱:“不要使老有所養變成一句空話。“他認為,要加強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及早治療,使老年慢性疾病少發生、晚發生甚至不發生。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慢病防控問題,中國很難實現全面脫貧。”程京說,科技投入要面向民生領域,重視治“未病”。(完)
編輯:趙彥
關鍵詞:農村醫療 補短板 人工智能 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