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減負令難減負,家長寬嚴當有度
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腦出血奔急診”……家長們無處安放的“陪作業焦慮”近期廣受關注。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學生每天寫作業超過2小時,而“陪作業”已成為影響家長幸福感,誘發親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會問題。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減負要求,但學生負擔為何始終無法降低?( 3月15日 新華網)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孩子的未來牽動著家長的心,孩子的作業與成績更是直接牽連著家長脆弱的神經。有的家長甚至辭職,回家專心給兒女輔導功課。從復習、背課文、聽寫親子閱讀、做小報和電子相冊……全都要家長參與才能完成,“累成狗”是許多家長的經歷。據統計中國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75.79%的家庭曾因“寫作業”發生過親子矛盾。繁重的作業往往結局是孩子睡眠不足、沒精打采,家長疲憊不堪、怨聲載道,老師委屈連連、不知所措。
究其原因,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作業與孩子的成績緊密關聯,孩子的成績與學校老師的工作績效獎懲、學校考核排名、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期待,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作業是天大的事情,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鏈條,即使各級教育部門發更多的文件命令,也難以真正減少學生家庭作業的負擔。作業壓力依然是橫在家長、孩子、學校面前的一道河流,怎樣跨過需要的是更多的智慧與聯動,一文昭告天下難以四海太平。
首先要改變有關部門對學校與班級的考核評比體系,避免單純以學生文化成績為主要指數的單一標準,應當將老師的教育水平、作業的布置、學生文化成績、思想品德、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列入考核內容。老師與家長要突破狹隘的孩子成才規劃思維:作業認真完成——成績穩步提升——--跨入重點中學——進入重點大學——找到高薪工作——從而順利一生。這樣的焦慮往往把壓力傳遞在小小的學子肩膀上,讓作業成為了家長與孩子的導火索。長期的壓力會使孩子承受了超出自己能力的壓力,如果不能得到釋放,容易加重孩子“逆反”,給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悲劇。
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路也難以一帆風順。即使偶有偏離規劃線路,只要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格與頑強的意志,即使遇到“山重水復疑無路”,也會憑借頑強的毅力與智慧峰回路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長 孩子 減負 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