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對話部分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如何培育“大國良師”?
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談及師范教育時說,“為未來教書育人的人必須是高素質的人”,作為教師隊伍培養的“母機”,師范院校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師?——編者
戴立益: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
韓平: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曉進: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梁留科:全國政協委員、洛陽師范學院院長
胡仲軍: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校長
劉仲奎: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范大學校長
杜惠平: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
■一些師范院校在應用性、綜合性上謀求轉型,甚至急于“改旗易幟”和去師范化,但無論怎樣轉型,師范院校都要凸顯教師教育特色,這是安身立命之本。
■要建立師范生的二次選拔進退機制,培養教育情懷。因此,要在師范院校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把適教、愿教、善教的人選拔出來,培養成為好老師。
■小學教師是一種綜合性職業,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語數外通吃、音體舞美全扛”,還要了解孩子的身體、心理成長需要,同時能夠滿足孩子的拓展性思維的教育需要。
教師,大國教育重器
記者:以前委員們更多關注學校硬件建設等投入,這兩年更關注教師隊伍建設。從硬件到軟件的聚焦,反映了怎樣的變化?
戴立益:當前,各級政府都在加大對薄弱地區的教育投入,但是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教育差距實際上并不僅僅表現在硬件與經費上,更多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教師水平上。因此,提升學校發展水平,重要的是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韓平:盡管近些年中國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事業發展向好,但教師行業仍存在一些隱憂。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編制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導致師資人才流失。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存在著教師待遇低、地位低的情況,讓優秀人才無法充分施展才華。
朱曉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關心教師的健康成長,關心教師的待遇地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公辦教師隊伍出現的優秀中青年教師“辭職潮”引起了社會關注,究其原因,在于待遇偏低。比如,一名新入職的教師,月薪在3500元左右。一名已經為學校服務15年以上的教師,工資也僅比新入職教師多1000元左右。
記者: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提升教師工資和地位,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您認為要在哪些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韓平:除了強化教師的榮譽評價機制,要下大力氣構建一套回報與付出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機制。《意見》確立了公辦中小學教師“國家公職人員”地位,同時也提出要“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以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為教師薪資水平建立了看得見的參照系,也為地方教育財政劃定了必須剛性兌付的“硬任務”。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相信有更多人希望加入教師隊伍。
戴立益:教育發展的關鍵是人才,薄弱地區不乏好苗子,關鍵是怎樣將這批人培養、選拔到教師隊伍。建議在中西部、鄉村地區等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在政策待遇上加大扶持力度,就地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除此之外,還應探索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一方面鼓勵教育發達地區的優秀管理者、學科教師去中西部地區掛職;一方面開展中西部教師、校長培訓。
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師范院校
記者:師范院校被譽為培養教師的“母機”,《意見》中也提出要振興師范教育。目前,我國師范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梁留科:師范院校是系統培養合格教師的“工作母機”,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師范教育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削弱趨勢,“去師范化”現象嚴重。20年來,我國培養高水平教師的師范類本科院校總數急劇遞減,即使在絕大多數師范大學,師范類的學生招生數也只占20%到30%。
胡仲軍:當前師范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原有師范教育體系被打破,新的體系尚未建立;二是對師范院校支持力度不夠,師范院校的辦學條件薄弱;三是教師教育課程弱化,師范教育質量堪憂。
劉仲奎:一些師范院校在應用性、綜合性上謀求轉型,甚至急于“改旗易幟”和去師范化,但無論怎樣轉型,師范院校都要凸顯教師教育特色,這是安身立命之本,但也要意識到,那種固守傳統師范教育體系、關起門來辦師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記者:很多教育人懷念曾經的“中師”教育,因為當年的中師吸收的都是最優秀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現在也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研究生、博士生到幼兒園、小學任教,卻被說是“高配”,對此,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杜惠平:確實,曾經的中師吸引了一大批優秀高中生進入教師隊伍,優秀的教育必須有優秀的老師。最近出現了研究生、博士生進入幼兒園、小學任教的現象,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首先要意識到,真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這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從事基礎教育,要知道,年齡小的孩子更需要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教師是一種綜合性職業,責任是激活學生的主體性,教給學生關于世界整體性而非學科性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性而非割裂性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語數外通吃、音體舞美全扛”,還要了解孩子的身體、心理成長需要,同時能夠滿足孩子的拓展性思維的教育需要。因此,并不存在“高配”的現象。
其實有一種教育觀點要更正,就是認為高中的教師要比初中的強,初中的教師要比小學強,小學教師只要本專科、師范就可以了,要知道,我們現在面臨的幼兒園、小學的教育與過去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在幼教、小教隊伍中有20%的研究生、博士生,這更有利于提升教育質量。
梁留科:優秀的教育必須有優秀的老師。但是如何吸引優秀學生報考師范?這就要求從源頭上提高教師職業吸引力,重振尊師重教之風,提升教師社會地位,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把保障教師地位和待遇作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吸引更多優秀青年踴躍報考師范專業。其次,要從手段上改革招生制度,支持地方開展師范生公費教育,因地制宜開展精準公費培養,對地方財力不足的,中央財政予以配套支持。推動師范院校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定向培養、訂單培養、委托培養等多種招生錄取方式。嚴格招生選拔制度,實行提前批次錄取、多次選拔、生源獎學金激勵等方式,選拔有志于從教的優秀學生進入師范專業。
振興師范教育,關鍵在自身建設
記者:據了解,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對師范教育進一步做頂層設計,對此,您認為如何重振師范教育?
胡仲軍: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重構師范教育體系,要強化專業性。教育是知識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教師是專業技能很強的職業,應避免教師招聘條件的隨意性。教師教育要以師范學院為主體,建立從專科、本科、碩研、博研銜接層級遞進,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貫通的教師教育體系。綜合性大學開展教師教育,要求獨立設置師范學院。
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師范生的二次選拔進退機制,培養教育情懷。教育是人對人的工作,是成人對孩子的影響,教師的氣質、形象、口才、書寫、心理都有基本要求,只有適合教育的人才能擔任老師。因此,要在師范院校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把適教、愿教、善教的人選拔出來,培養成為好老師。
戴立益:《意見》提出,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并且明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
這其實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就是名牌大學甚至國內頂尖級的大學可以以各種形式做師范教育,包括辦師范學院。因而,清華北大有師范類學院不是夢。
教師培養體系必然要走向開放,封閉只會導致一潭死水。高水平綜合大學進一步參與師范教育對師范院校來說確實帶來了競爭和挑戰,但是也會倒逼師范院校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致力于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師培養。
記者:從自身建設上來說,如何提升師范教育質量?
梁留科:要推動師范院校積極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凝練培養特色,創新培養機制,堅持以能力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有效銜接基礎教育實踐,大力提升師范生教師教育核心素養,培養適應新時代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各類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加強師德教育和養成教育,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師范生實踐教育制度,發揮好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拓展后續專業發展空間;強化對師范生信息技術素養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推動新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有機融合,大力提升師范生新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其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變革的能力;要推動成立“一帶一路”“教師教育聯盟”,打造教師教育國際化平臺,加強師范院校和國際知名師范大學的交流和聯合辦學,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教師。
胡仲軍:從專業建設上,要建立師范專業認證制度,確保師范教育質量底線。分類制定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的專業標準,嚴格師范專業的辦學資質,嚴密監控辦學過程,夯實基礎知識,強化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規范師范專業建設,健全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教師培養質量。
增設師范院校碩博點,拓展師范生學歷提升通道。充分考慮師范院校的學科特殊性,分類設置碩博點申報標準,增加招生計劃,為全國1600萬教師的發展拓展通道,為實現260萬高中教師學歷研究生化奠定基礎。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