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給鄉村教育“止血”關鍵在教師
最近,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特別提出,要加強中西部地區和鄉村學校教師培養,重點為邊遠、貧困、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提供師資保障,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成長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
毋庸諱言,鄉村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各級財政持續投入,鄉村教育事業步入發展新階段,新校舍不斷建成,教師待遇穩步提高,然而與城區教育資源投入、教育質量提升相比,鄉村教育仍在“失血”。《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國鄉村教學點有8.68萬個,遠不及1995年時19.36萬個教學點的一半,這固然跟撤點并校、人口流失有關,然而其背后呈現出的教育資源分化也不能忽視。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有差異,一些城區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人為地拉大了校際之間的差距,產生了明顯的“虹吸效應”,優秀的鄉村教師涌入重點校,重點校的優秀生源也越來越多。相應地,鄉村教育人才變得匱乏,普通學校也越辦越弱,引發新一輪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出現。要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關鍵就在于給鄉村教育“止血”,打破資源分化的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不少鄉村校舍建得漂亮,硬件條件也上來了,但還是很難改變學生進城讀書的熱潮,原因就在于鄉村雖然有了條件,但留不住優秀的教師,甚至出現了“培養越好、走得越快”的狀況。為了讓教師們下得去、留得住,2015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重點改善鄉村教師的來源、待遇、培訓和職稱評審等。雖然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鄉村教師流失依然是個突出問題,究其原因,待遇提升的幅度還不足以吸引優秀人才扎根鄉村教育,職稱評審的改善仍不能解決晉升難、積壓多等難題。另一方面,基礎教育在一線,需要有一顆從教善教之心,需有甘于付出的情懷,要有坐得下、耐得住的準備。面對經?!皩W生不足百人、教師不足八人”的現實狀況,久而久之,許多教師最后也累了乏了,心思轉移在了考調進城乃至另謀他途上。
《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正是從教師教育入手,以使基礎教育保有持續的師資力量和人才保障。一般來說,鄉村教師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本土化培養,一種是師范院校培養。面對前者,要努力提高待遇,鼓勵更多本土人才選擇教師職業,選擇一線教育,同時要注重提高素質,加大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的培養力度,為鄉村小學培養補充全科教師,為鄉村初中培養補充“一專多能”教師。面對后者,要在生源質量上下功夫。《計劃》提出,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調整為6年,一個“公”字更為突出地強調,報考這類生源不只是為了“免費”,而是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為了進行有效篩選,還要加大入校后二次選拔力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從教潛質,培養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學生。如此,以人才支撐為前提,才能為提升教育質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
教育強,國家就會強。而強教育,強教師是一個重要方面。切實把鄉村教育辦好,把孩子們留住,把學校做強做大,就應該緊緊抓住教師這個“牛鼻子”,提高他們的待遇和職業尊嚴,讓他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讓廣大鄉村充滿生機活力,讓鄉村的未來充滿希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師 鄉村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