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家庭醫生,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記者日前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獲悉,2018年將優先做好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開展個性化簽約服務,完善綜合保障政策,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實做細。同時,家庭醫生團隊將加強與二級以上醫院專科醫生的緊密聯系,對確需轉診的患者及時予以轉診或提供就醫路徑指導。(4月12日新華網)
社區醫生服務模式,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很成熟了;家庭醫生、私人醫生的概念,更已深入人心。而在國內,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建立社區家庭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已成為各級政府探索推進基層醫療服務的方向;將會扭轉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的局面,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家庭醫生服務遭遇了“簽約難”或“簽而無約”,一些患者寧可上網自診,也不考慮家庭醫生。
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把醫療機構和服務對象緊密聯系起來,使大醫院和患者關口前移,轉為社區醫院和社區居民。因為社區醫院的方便性,大型醫院無法相比;大型醫院主要是治療疾病,而社區醫院的貼近性,方便動用醫療資源,從源頭上預防疾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的之一,就是要沒病先防、有病防變。患者一旦生病,家庭醫生先把脈,然后判斷這種疾病適合在哪里治療,可以節約很多資源。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是最好的才是最適合的;家庭醫生首診及雙向轉診,恰恰就是居民最適合的。
事實上,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在我國也并非是新鮮事物,在上海、山東等地,早就已經開展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但是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幾個問題,如社區醫院能力有限,政策環境對社區醫院支持不夠,相關部門宣傳引導不夠,部分百姓健康意識出現偏差,等等。特別是,基層醫生配備數量有限,本身專業技能也存在不足,能打針、輸液、診斷病情的全科醫生很少;遇到一些稍微嚴重的疾病,也不能給患者一個明確的答復,導致居民無法對家庭醫生建立信任,家庭醫生“簽約難”或“簽而無約”,服務遇冷。
可見,家庭醫生“簽而有約”,“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一人”,應成為服務標配。首先,有關部門應加大對社區醫療簽約服務的宣傳力度,只有讓居民知道這個政策,然后進一步引導,才能逐步實現社區家庭醫生首診和雙向轉診。同時,還需要加強家庭醫生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水平。特別是,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吸引更多優秀的全科醫生扎根基層醫院,成為家庭醫生,以精湛的醫術爭取患者的認同,進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庭醫生 服務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