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科學減鹽遠離慢病 我國擬推出《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
新華網北京4月19日電(宮曉倩)食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但是攝入過多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4月18日,中國營養學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討論會,擬推出相關減鹽指南,為食品加工提供減鹽技術指導建議、路線和措施,力爭到2030年各類加工食品鈉含量均值分布繼續下移20%。
食鹽攝入過多可以導致多種慢性病
食鹽不僅僅用來烹飪,而且在加工食品中也有多種作用,例如調味、保留新鮮度、阻止微生物生長、延長保質期等。
受到傳統飲食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居民食鹽的攝入量一直居高不下,盡管多年來不斷對居民進行減鹽的宣傳教育,發放鹽勺和開展減鹽試點,但是我國18歲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鹽攝入量仍高達10.5克,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的成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6克。
“食鹽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多種慢性病,減鹽已經被全球公認為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慢病干預策略之一。”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王隴德院士表示,我國是世界上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國家之一,通過減鹽措施預防心腦血管病已經刻不容緩。
“研究表明,減少食鹽攝入具有明確的降血壓效果,每人每天如能減少6克鹽,成年人收縮壓平均會下降5mmHg,高血壓患病率下降7個百分點,可減少24%的腦卒中和18%的冠心病。對我國而言,每年可避免約36萬人因腦卒中和冠心病死亡,可減少150億元以上的直接醫療成本。”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指出。
《指南》提出各類食品分階段減鹽目標
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全國范圍內重點開展了“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30年,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也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的目標。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加工食品進入到百姓生活,鹽的來源已從家庭烹調用鹽向加工食品轉移。“食品工業的營養健康化是健康中國的基石,全民減鹽首先從食品工業做起。除了實際鹽/鈉攝入量貢獻,食品工業營養導向和飲食文化導向作用無可替代,無論是產品、標簽、廣告,其影響很大程度上左右全民飲食文化、行為和健康。”楊月欣認為。
為了做好全民減鹽的技術支撐工作,減鹽指南工作組從2016年開始研究制定《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起草。《指南》綜合了各國減鹽措施以及工業界減鹽經驗,按類別提出了我國食品工業減鹽基本原則、目標、技術程序和研究需求,并依據食品分類和工藝等提出了各類食品分階段減鹽目標。《指南》建議,食品企業作為減鹽工作的實踐者應循序漸進、分段實施、重點突破,逐漸實現到2030年加工食品鈉含量平均水平降低20%的目標。食品企業可參照同類食品鈉含量的平均水平和分布狀況,通過改善工藝、口味調節等多種技術減少鈉鹽用量,達到行業整體下調鹽的用量。
“該《指南》是落實‘三減三健’的重要舉措,現實意義和科學意義都十分突出,相信《指南》的發布將會營造健康飲食文化和政策環境,為現代食品產業設置營養健康的加工標準和發展目標提供導向,為食品企業提供科學、可行的減鹽技術指導。”王隴德表示。
編輯:趙彥
關鍵詞:科學減鹽 遠離慢病 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