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跟著青花“回家”
——江子《青花帝國》分享沙龍舉行
如果說瓷器的故鄉是中國,那么青花瓷的故鄉非景德鎮莫屬。自從宋真宗趙恒將年號“景德”賜予離京師千里之外的昌南鎮,這個南方造瓷小鎮的歷史就注定被改寫。從此,景德鎮開始了苦心孤詣的陶瓷藝術探索,在歲月長河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美學體系,締造了一個龐大的“青花帝國”。
《青花帝國》
5月6日,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跟著青花回家——江子《青花帝國》分享沙龍”活動在單向空間書店舉辦。《青花帝國》一書作者江子,及嘉賓顧彬、馮秋子、阿乙,主持人周微等,共同探尋掩藏在青花背后的歷史故事。
江子,本名曾清生,生于江西吉水。因迷戀于瓷器的光影、形色、人格與歷史,多次深入景德鎮古窯址、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收藏區域,了解景德鎮瓷器的生產程序、歷史和軌跡,并通過大量閱讀了解這一主題的歷史典籍,歷時三年寫出了《青花帝國》。該書以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歷史為背景,以從宋代到民國的景德鎮歷史人物、重要事件為切入點,逐步塑造景德鎮的文化品格,企圖解開古典藝術中國的秘密。
沙龍現場
“青花的精神是物的精神,也是時間的精神,也是人的精神。”江子在談及創作背景時表示,“我想寫一部書中之書,就是這本書里有很多書的聲音、很多書的回響。”在這個青花帝國中,有日理萬機的皇帝、恪盡職守的督陶官、任勞任怨的工匠、個性張狂的畫師、匠心獨運的詩人、煊赫一時的藏家、遠渡重洋的使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縮小的中國,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放大的景德鎮。
“江西人對景德鎮是非常有情感的,這種情感缺乏一個歸宿,但文化的總結在今天這本書里有了提升。”同樣來自江西的作家阿乙在談及文化情感時表示,這本書以趣味的敘事方式,運用華貴的江西傳統散文語言,建立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承載了江西最有工匠精神、最有故事的一批人,具有文化認同感,滿足了江西文學對江西本土文化總結的使命、記錄景德鎮人文歷史的使命。
作家馮秋子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正好是青花瓷培育了中國人的情趣、審美及生活中和它夠得著的、近切的、創造性的。江子在繁雜的、散亂的歷史里,尋找他要表達的東西,他所尋找的方向和他最后能夠抓取的關鍵的人和事件,對這本書起到了重要的金剛骨架作用。
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德國翻譯家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顧彬則認為,瓷器幫助中國跟所有國家、跟世界連接起來,瓷器也把我們和宇宙連接起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
“它是我心中的遠方,是我心中的景德鎮,也是我心中青花環繞的中國。”江子說。(楊嵐)
關鍵詞:青花 景德鎮 歷史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