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民法學家:民法典要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2018年05月09日 11:12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民法學家王利明提出:

民法典要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記者 金輝 北京報道

在日前于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法治論壇”上,民法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提出,人工智能提出的問題、帶來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都需要我們在法律上作出應對,特別是我們正在制定的民法典應該對已經提出或者將要提出的問題有所應對。

王利明說,人工智能是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可能比蒸汽機的發明更為深刻。伴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腦科學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人工智能可以說發展得極其迅速,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國務院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將人工智能稱為是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它帶來了就業結構的深刻調整、沖擊法律和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甚至挑戰國際關系準則等。它提出的問題、帶來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都需要我們在法律上的應對,特別是我們正在制定的民法典應該對已經提出或者將要提出的問題有所應對。

王利明具體闡述了以下幾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對民事主體的挑戰。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機器人應被當作民事主體還是客體來看待。從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來看,智能機器人沒有對傳統的民事主體理論提出顛覆性挑戰,不應將其視為民事主體,因為機器人畢竟是人創造出來的,其產生之初還是以客體的形態出現的,雖然能夠代替人類從事某些活動,但是自身還是受到算法的控制,整體上還是受人類操控的,縱使其目前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自主程度仍較低。也許在未來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具備超越人類意識的能力,屆時賦予其相應的民事主體資格似乎才有討論的必要。

第二,人工智能對人格權提出新挑戰,特別是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提出重大挑戰。

過去童話里面描述的在蒼蠅的翅膀上綁上攝像機,潛入別人家里拍照窺探他人隱私的場景,現在借助無人機技術即可實現這一點。美國已經發生了多起無人機侵入他人的房間進行窺探,侵犯他人的隱私的糾紛,我想未來中國這種糾紛也會逐漸涌現。

我們已處在大數據時代,可以記錄過去發生的一切和現在發生的一切,進而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人工智能借助于大數據的收集,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成本更加低廉,這使得人工智能對個人信息威脅更大,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也反映這個問題。現在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以把點點滴滴的各種信息碎片進行收集、分析、加工、處理,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警惕。而且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出現把自然人的聲音、肖像、肢體動作等植入到相關程序中,進而模仿自然人的聲音、肢體動作等,這可能會引發對相關人格利益的侵害。

第三,人工智能對數據財產的保護提出新的挑戰。

眾所周知,數據+算法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核心,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技術則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基本方法。在大數據時代,法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如何確認數據的歸屬,因為一方面要保護數據被收集者的個人信息,又要對數據開發者的權利進行保護,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并非易事。

雖然要對數據開發權利者的權利進行保護,但是不能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數據全部歸屬于開發者,因為這里面涉及到很多人的個人信息甚至是敏感信息。究竟應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是我們當前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

而另一個問題是,數據權利如何進行確權、如何進行移轉、對數據開發利用者的權利如何進行保護,這個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范。《民法總則》第110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該條僅僅是提供框架性保護,但對數據權利的確權、移轉、保護等缺乏明確的規則指引,因而民法典分編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回應,提供相應的制度供給。

第四,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保護所帶來的挑戰。

雖然一些機器人能夠自己創作音樂、繪畫、詩歌,但是我個人認為,既然沒有承認其民事主體地位,也就沒有必要承認其著作權人的地位。但是智能機器人能夠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在這個過程,有可能收集、存儲大量的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這可能引發非法復制、非法存儲等侵犯著作權的問題。

第五,人工智能對侵權責任認定帶來新的挑戰。

現在不管是機器人致人損害還是人類侵害機器人都是新的法律問題。機器人致人損害是否完全由機器人所有者承擔侵權責任,值得思考。考慮到機器人是由多個主體研發完成,而且機器人的所有者很可能對這些研發主體完全不知情,全部由機器人所有者承擔責任是否合理,有必要進行討論。還有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了,這個引發的法律問題更多,這個確實對侵權責任提出了新的挑戰。

霍金生前認為人工智能的發明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最大的災難,如果管理不善,會思考的機器人可能會給人類文明畫上句號。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重了,但也不是危言聳聽,它確實需要我們高度地關注和思考人工智能帶來新的法律問題。

華裔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現在往往注重技術的模仿,對技術的制度建設重視不夠,這可能是我國技術發展的一個缺陷。如果將來只是重視技術模仿,不注重技術的制度建設,我們的后發優勢很可能轉化為后發弱勢,不可能使技術真正得到制度的有力保障,反而會使其處于無序發展的狀態。

人工智能所提出的問題都是我們民法典應當回應的重大問題。這就要求民法典的制定不能僅僅考慮到當下,也要考慮到未來,惟其如此,我們的民法典才能被稱之為科學的、立足于中國國情的、面向未來的、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法典之林的民法典。

編輯:曾珂

關鍵詞:民法典要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三级中文亚洲精品字幕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