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要聞 要聞
金融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因此,要貫徹落實中央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任務,就必須解放思想,擺脫傳統思維定式禁錮,另辟蹊徑,開展主動防御,改革金融發展模式。
主動防御,改革金融發展模式,就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金融納入服務實體經濟軌道,限制金融自我服務。只有把金融關進籠子,讓其回歸本原,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在源頭上清除風險隱患。
改革中國金融發展模式絕非易事,不僅金融既得利益者會堅決反對,以各種理由干擾阻撓,而且由于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金融模式在全球大行其道,國內不少人以為仿照美國金融模式天經地義,經濟金融化、金融復雜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市場日益復雜的結構化、衍生品化、杠桿化是有效對沖風險、配置資源的必需。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金融危機也是現代經濟必須付出的代價,是現代經濟的宿命。
因此,要使金融回歸本原,改革金融發展模式,首先應該破除金融迷信。應該明白,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宿命。在金融自由主義的旗幟下,金融監管者、中介機構、評級機構和媒體被華爾街綁架。放任金融以創新為名自我服務,必然會妨害實體經濟,導致經濟金融化、金融投機化,杠桿泛濫,泡沫破裂,周期性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成為資本主義的劫數。
社會主義可以走出一條新路。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在金融市場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不走資本主義金融的老路,社會主義金融就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跳出金融危機的歷史周期律。
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破除迷信,走出與國際盲目接軌的誤區,在中國金融發展模式上理直氣壯地走自己的路,旗幟鮮明地反對照抄照搬西方樣板。
對于金融創新,我們要理性分析產品屬性、業務方式、參與主體,要問一問:得益者是誰?和實體產業有無關系?對實體產業的助益傳導機制、傳導方法、傳導路徑是否靠譜?以此作為金融是否服務實體經濟的試金石。服務實體經濟的,鼓勵;投機套利的,限制。只有這樣,金融才可能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正路,金融風險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系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監局原局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金融 經濟 服務 實體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