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無界中的邊界
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制定”議題背后,涉及的是一個似乎難以得到完美方案的命題:在無疆界中如何設定邊界。圍繞這個話題的討論,讓將近3個小時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變得短暫且無法真正結束。
江利平委員在會上發言 人民政協報記者 姜貴東 攝
正如王鋒委員在5月11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所描述的那樣,“面對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網絡空間,如何以高于成年人的標準,對未成年人實行特殊、優先的保護”,正是對核心難點的精準描述———網絡空間的無界和法律、技術的邊界之間的關系。
互聯網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互聯網能讓人們更便捷地學習知識、娛樂休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但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普及和功能的豐富,也讓人們深受網絡有害信息侵擾、個人信息泄漏和網絡詐騙等問題的困擾。”來自騰訊公司的郭凱天認為,尤其對“原住于網絡”的未成年人來說,互聯網的“硬幣兩面性”更加突出。
互聯網的空間雖無界,但活動其中的人有行為邊界,因此圍繞人的行為制定的法律具有底線標準,開發、運用技術的人也應當具備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主觀意識。
就像為一輛高速運轉的汽車設立運行邊界一樣,技術決定了互聯網這輛汽車的時速,法律和法律確定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辦法則決定著汽車將要駛向何方。而現實矛盾則更加復雜,有委員看到,“現有治理機構所積累的經驗,更擅長治理一個現實的物質世界,對互聯網這個新事物的發展規律,目前還不能夠完全掌握。”
會上,部委負責同志、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們從企業、學校、社會、政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立法需求和利益訴求,也令事物發展的各方面矛盾和風險不斷被認知。這也讓大部分委員放棄了潛意識里的一種不可能:以一部法律法規的制定解決所有問題。
因此在當下,“還是要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推動立法的進程。”“用技術來解決技術發展本身帶來的問題。”委員們將話題聚攏在法律和技術這一對關系上,法律具有懲惡意義,技術應當發揮向善作用。是應當倡導法律規定的行政手段為主,還是倡導技術手段優先,認識決定著后面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傾向,需要更審慎的思考。
“短期內,很難找到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萬全之策,但有總比沒有好。”委員認為,朝著保障未成年人網絡權利和維護其網絡安全這個原則方向不斷探索,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邊界 無界 技術 法律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