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無聲蛋糕店”再多一些
助殘日,看視頻。廣州有家“無聲的cake”蛋糕店,店里聘請聽障人士做店員,用手指比劃著提供服務。店員小哥服務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暖心的笑臉,拿錯了蛋糕,還不好意思地笑一下,跟客人確認。有網友評論說:“一看到他的笑容,覺得好暖,好治愈”,這段視頻收到了近200萬個贊。
這事兒的確值得贊。小哥自立自強,而且這么溫暖,讓人感動;顧客不急不躁,耐心配合,這也讓人舒服;更值得點贊的是用了心思、做了創意、投了錢做這個店的人,給殘疾人提供了自食其力的平臺,支撐了笑臉的持續綻放。
今年已經是第二十八個全國助殘日了。長期以來,社會給殘疾人的生活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幫助。現在漫步城市里,盲道、無障礙電梯、供殘疾人使用的廁所,已經比比皆是。各種慈善活動早已司空見慣,從早年的一塊白布一把推子、幫殘疾人理發,到今天的幫盲人“看”電影,在有些城市已經堅持了10年。
然而,相比較而言,在生活便利上幫助一下殘疾人,容易一些;從工作層面,幫助殘疾人自食其力、和健全人一樣成為社會的“承重墻”,難一些。像“無聲的cake”這樣的助殘店、助殘平臺,我們總希望能再多些,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往這邊聚集。
這種聚集,可以是愛心驅動,是承擔社會責任,但也合經濟邏輯:殘疾人也可以是優秀的勞動者,能釋放出想不到的生產力。現代商業已經進入到體驗經濟階段,一件商品,光有實用價值,不見得就好賣;得有情感價值,喚起消費者的情感體驗,甚至有價值觀的熏染,才能形成用戶黏性。殘疾人小哥溫暖的笑臉,自強而溫和的姿態,店內溫馨提醒大家“大拇指輕輕彎曲兩下”表達感謝的愛心招貼,都會共同形成一種暖文化氛圍,這種氛圍與商業利潤可以相得益彰。
生意是好生意,助殘是真助殘,可以兩頭都占。兩頭占,才長遠。
社會力量的匯集,也需要政策引導。截至去年底,在幫扶政策的支持下,全國城鄉942.1萬名殘疾人實現就業。期待政策繼續發力,社會力量繼續聚集,讓殘疾人的就業之門開得更大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殘疾人 無聲蛋糕店 助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