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要讓農家樂處于污染監管盲區
如今,各種農家樂、生態農莊遍地開花,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半月談記者近日在多地實地調查,發現很多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問題突出,污染防治和監管滯后。一些標榜“生態”的農莊名不副實,污水排放之處成了臭水溝,油煙排放之處成了“黑土地”。(5月28日半月談)
有一家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在今年啟動了一項關于農家樂水污染的調研。他們考察了20多個農家樂,發現廁所污水一般會經過化糞池處理,而餐廚廢水大部分“直排”。從這些生態農莊的抽樣送檢結果來看,如果比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樣品多項指標嚴重超標。比如,化學需氧量為373毫克/升,是一級A標準的7倍多,是三級標準的3倍多。
一些地方鼓勵資本下鄉,比如開辦農家樂,開展農村旅游,這一方面能夠盤活閑置的農村資源,有利于在家門口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從而緩解農村空心化問題,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有裨益。另一方面,這也對接了城市人對于農村旅游的旺盛需求。
這本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但一些生態農莊并不“生態”,甚至成了農村環境污染的重大污染源,這樣的“副作用”讓人難以接受。這些農家樂、生態農莊肆意排污,甚至還理直氣壯“我污染但我不治理”。這一則在于他們普遍欠缺起碼的環保意識、責任意識;二則也在于一些地方對農家樂的污染問題缺乏約束和監管,讓農家樂排污缺乏必要的規范。根據規定,生態農莊建設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一些地方在這方面卻疏于監管,對農家樂放任自流,這樣不出問題都難。
對此,地方環保部門要能守土有責,盡好主管責任,要求農家樂規范安裝油煙和污水處理等設施,對于建設運營中的農家樂,要能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農家樂污染問題,雖然是農村旅游興起后衍生的新問題,但背后病因還是一直沒能得到很好治理的農村污染問題。人們的關注度更多地投射到城市污染問題上,比如城市霧霾問題,每個城市居民都可見可聞可感,這也就更易受到人關注,更易成為社會熱點,也就更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但農村污染則讓很多城里人感到于己無關,當他們組織農村旅游時,甚至還到農村亂扔垃圾,加劇農村污染。但品嘗農村污染苦果的卻并不只有農村人,比如農村水污染、土壤污染,可能讓種出的糧食與蔬菜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這些農產品最終也會進入城里人的餐桌,所以農村污染的受害者,不僅是農民,而是所有人。
對此,不僅要將處于污染監管盲區的農家樂納入監管,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堵住他們的肆意排污,更要真正重視起農村污染問題,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長效機制,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不要再讓美麗農村被污染所糟蹋、破壞。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家 污染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