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赫琳:語言扶貧有助于永久脫貧
作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赫琳
觀點提示:
通過對現有的貧困勞動力進行語言扶貧,有助于他們提高戰勝貧困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他們永久脫貧的能力;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進行語言扶貧,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強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消除下一代再陷入貧困的人文誘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扶貧攻堅做出了具體部署。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全國上下不同行業、領域共同努力,其中也需要語言文字事業的大力支持。
導致貧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為關鍵的是人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脫貧,首要的是要解決人的觀念、素質和能力問題,也就是“扶志”“扶智”。而要解決人的問題,就離不開提升人的語言能力這個要件。在聯合國許多關于人類發展水平評估和發展目標設計的文件中,都把成人識字率、受教育水平作為核心指標,表明語言能力對于人類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通過語言扶貧等措施,促進貧困人口的觀念轉變,提高其素質和發展能力,實現永久脫貧。
語言扶貧具有從根本上治貧的作用
貧困更深層的原因是人們實現自己希望的那種生活“可行能力”的短缺,如自強自立改變貧困的意志缺失、知識的貧困、獲取信息能力的不足等。為此有外國學者曾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表明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必須從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入手。而語言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語言能力是人的一切智能發展的基礎和手段,要促進人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語言能力的支持。顯然,開展語言扶貧,就有了從根本上治貧的意義和作用,正如有學者所說,“通過全面提升貧困人口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多語能力,來提升他們的基本素質、交往能力以及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進而促進他們觀念脫貧、知識脫貧、智力脫貧、發展能力脫貧”。
從經濟學角度看,語言是人力資本,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提高勞動者個人語言能力,有助于促進其智能發展,拓展其發展空間,提高其勞動技能,提升就業機會和競爭優勢,也有利于增加勞動收入。企業和行政區域對勞動者語言技能的提升進行投資,可以提高企業和區域的人力資源水平和競爭力,有利于開拓市場、增加貿易伙伴數量,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語言能力還可以儲備,可為勞動者和企業、區域的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有些貧困地區有豐富的漢語方言資源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可以協助貧困地區開發利用當地的語言文化資源,發展語言經濟和語言文化產業,促進地方脫貧致富。
簡而言之,通過對現有的貧困勞動力進行語言扶貧,有助于他們提高戰勝貧困的能力,盡快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貧困,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永久脫貧的能力。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進行語言扶貧,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消除下一代再陷入貧困的人文誘因,從根本上杜絕貧困。
縱觀國內外的歷史和現狀可以看出,語言與發展關系密切,并且呈正相關。國內外不少學者已經對此做過很有說服力的調查分析,如美國學者喬納森·普爾曾經深入研究了133個國家的發展狀況與語言的關系,發現語言狀況與國家發展程度高度正相關,那些國家的人均GDP與語言的統一性成正比。又如瑞士經濟學家弗朗索瓦·格林跟蹤研究了瑞士的情況,得出結論:“國民的多語能力有助于瑞士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瑞士的語言對經濟的貢獻度達10%。我國學者也對企業員工外語能力與工資收入的關系、農民工普通話能力與工資收入的關系等進行了研究,證明語言能力尤其是通用語能力和多語能力與工資收入呈正相關。這從一個側面表明,開展語言扶貧十分重要,非常必要。
貧困地區及人口存在語言能力問題
我國現有絕對貧困人口主要在西南、西北等偏遠地區,那里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差,必需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無論是就貧困人口個人而言,還是就貧困地區整體來說,都存在著一些與語言能力相關的制約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貧困人口識字率低,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弱。信息是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各種信息來認識事物,增長才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能力更顯重要,研究表明,人類信息的80%以上是利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而貧困人口的識字率低,自然就難以利用大量的有價值信息,他們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會因此而被削弱。英國學者奧本海默認為,貧困的一個重要成因是“資源匱乏”,包括物質上的、社會上的和情感上的。而這三個方面的匱乏,顯然都與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弱有密切的聯系。據報道,重慶市貧困人口中,51%的人為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這也證明識字率低與貧困有相關性。
二是貧困人口普通話能力差,難以走出去就業和與外地人開展經濟文化等交往。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西部和東部的普通話普及率相差20個百分點,大城市普及率超過90%,而許多農村和民族地區只有40%左右,貧困地區則更低,可見這方面的問題還相當突出。
三是貧困人口語言能力差,導致綜合素質不高、提高勞動技能的能力和競爭力不足,缺少甚至失去參與主流經濟活動的機會,無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
四是貧困人口語言能力差,又導致觀念落后和自信心及自強精神不足,形成非常明顯的心理負擔。國外經濟學家(Haushofer和 Fehr)曾對貧困內因進行研究,發現貧困會深刻地影響人的情感狀態和生活壓力。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不強會限制貧困人口的見識和眼界,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信心和能力改變現狀,懼怕風險,聽天由命,這反過來又會加重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的弱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五是貧困人口的語言能力差,導致地區整體文化和觀念落后、人力資源水平低,因而地區內生力和向外發展力不足。既無法實現自力更生和自我發展,也難以實現與外部的有利貿易及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引入和輸出。
以上這些導致貧困的問題,需要通過語言扶貧來加以克服和解決。
語言扶貧需要綜合施策
語言扶貧是一項從根本上治貧的系統性工作。針對貧困人口的語言問題,我們主張從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入手,為貧困地區和其他貧困人口提供語言知識、語言技術、語言學術、語言工具、語言產品等服務,開展全方位的、形式多樣的語言扶貧。
首先,加強語言教育和培訓,提升貧困人口語言能力。根據貧困地區的不同情況,在當地中小學強化語言素質教育和語言能力的提升,下功夫培養學生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多語能力。同時加強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和外語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和語言教學能力。此外,還可開展貧困人口的業余語言文化培訓,同時也要對扶貧干部進行當地語言(漢語方言或民族語言)文化培訓,提高他們對當地語言文化的認識,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努力把貧困地區的普通話推廣和扶貧干部學說當地話結合起來,搭建扶貧的語言橋梁。
其次,開發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組織語言扶貧隊伍,開展語言文化講學、調查發掘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協助地方開展語言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及實施。有計劃地進行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的整理、整合、轉化和利用,開發貧困地區語言文化產業以及人文旅游,推動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價值轉換,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同時,編寫適合當地學校使用的“校本”教材,增強貧困地區學生的地方語言文化自信(扶志)、培養學生發掘和利用地方語言文化資源的能力(扶智),為當地培養將來可資利用的語言文化人才。
再其次,建立長效的語言扶貧志愿者服務制度。建立相對穩定的語言扶貧志愿者制度和服務團,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包括研究生)開展到村、到戶、到人的跟蹤滾動式語言志愿者服務,提高語言扶貧的精準性。同時,依托高校創辦大學生在線語言服務平臺,把面對面服務和遠程在線服務相結合,形成立體長效的語言志愿者服務體系。
(本文為教育部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任務“新時代國民語言能力的新要求及提升方略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語言 貧困 扶貧 貧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