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生態文明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問題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是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同時又使人陷入“物的依賴性”之中,為物性所奴役與統治。這種社會形態決定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將處于永不停息的斗爭與修復之中。因此,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社會形態應該是一種“真正共同體”,它是在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過程中所達到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一,是人的本質復歸的真正表現。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再是單純的一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并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觀照世界未來,形成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明確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密切聯系。
資料圖
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認為,對于自然而言,人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對于人而言,自然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表明人與自然從根本上說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應該說,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不僅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而且還關乎全球生態安全。它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內在一致性。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反思與批判是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的,“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是怎樣”。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提出,正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斷深化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重要論斷,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且還要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時,把“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方面,并指出:“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此可見,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構筑的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實現自身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提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等重要論斷,深刻表明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持久力量,關系著民生福祉。針對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創造性地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可以說,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現實背景。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生態環境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一方面又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可能。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強,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將有效連通起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夢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為世界各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人類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黎庶樂,系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生態 人類 文明 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