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黔西南石漠化山區:科技進山換“窮業”

2018年06月07日 09:42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貴陽6月5日電  題:黔西南石漠化山區:科技進山換“窮業”

新華社記者何天文、楊洪濤、蔣成

“亂石旮旯地,牛馬進不去;耕種幾大坡,收入兩小籮。”貴州石漠化山區農民長期面臨的這種生存困境,如今正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告別“刀耕火種”的落后生產方式,擁抱科技進山帶來的新產業,走上山地特色農業脫貧新路。

好氣候為石漠化山區打開“一扇窗”

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石漠化面積占到全縣國土面積的37%左右,石頭多土地少,使許多村民脫貧增收難。截至2014年底,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萬多人,貧困發生率14.39%。

近年來,當地政府一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一邊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隨著高速公路的貫通,其獨特的氣候優勢變為新的發展優勢,受到外來投資商青睞。

記者最近走進安龍縣棲鳳街道辦平寨村看到,山腳下140多個食用菌大棚連成一片。大棚內,層層疊疊的菌棒上長滿香菇。

“這里的氣候很適合發展食用菌。”貴州安龍富民鑫食用菌公司董事長鄭全富說,他曾在遼寧種植香菇多年,2016年開始選擇到安龍縣發展。“安龍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且無霜期長,一年四季都能生產,香菇產量高。”鄭全富說。

貴州安龍金蕙花卉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慧賢之前一直在廣東種花賣花,3年前她把花卉產業轉移到安龍縣招堤街道辦事處陽方村發展,如今建有3500畝花卉基地,蝴蝶蘭、文心蘭、大花蕙蘭等大量出口。

“安龍縣基本沒有極端天氣,我們又是帶著技術和市場來的,產品供不應求。”梁慧賢說,由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指導,農戶可以在自家地里種花,公司幫助代銷,每年帶動周邊700多戶農戶脫貧增收。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安龍縣委書記錢正浩說,特殊的氣候資源為石漠化山區打開了“一扇窗”,只要產業對路,再窮也有出路。

科技進山換“窮業” 產業脫貧更精準

“棚上發電,棚下種植。”在安龍縣陽方村的光伏農業產業園,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光伏發電板下是一個個食用菌生產大棚。

“這種‘農光互補’模式,實現了單片土地多倍產出的效益。”早年在日本留學專攻生物工程的貴州大秦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茂軍說,通過在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利用LED燈補充有效光源,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在一個“光伏大棚”內,52歲的苗族婦女雷詩敏指著菌棒上晶瑩剔透的玉木耳說:“今年已采收三茬,這是第四茬,一個菌棒可以采六茬。”雷詩敏家有5個大棚,預計上半年純收入接近5萬元。

光伏發電,除滿足公司需要外,當地貧困戶還可獲得一筆售電收入。“目前已為60戶精準扶貧戶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每年銷售電量,戶均可增收3000多元。”劉茂軍說。

“政府提供大棚無償使用兩年,公司負責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并回收香菇。”貧困戶裴興權說,在剛過去的一周,他家兩個大棚每天能采100多斤香菇,已收入5000多元,預計全年純收入有10萬元左右。

龍頭企業設立科技研發中心,優選優育,使安龍縣的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錢正浩說,目前全縣已引進8家龍頭企業帶動輻射,初步形成“鄉鄉有菇,村村有棚”格局,過去長期以種植玉米、土豆等維持生計的山區貧困群眾,正通過換“窮業”加快脫貧。

產業扶貧需要技術和人才支撐

科技進山推動了黔西南石漠化山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扶貧收效明顯。近3年間,安龍縣已有4.7萬人脫貧,目前全縣貧困發生率已降至3.49%。

嘗到科技助推脫貧的甜頭,今年3月,安龍縣從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熱作所、貴州大學、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等單位,引進10多名農業科技專家到各鄉鎮掛職,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還組建“農業專家技術服務團隊”深入到各種植養殖基地和村組,上門送技術、送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種養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山區獨特的生態系統對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潛力大。但新的扶貧產業要實現規模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仍需大量“懂技術、會管理、善營銷”的鄉土人才。錢正浩說,為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支撐問題,他們在利用農民講習所、農民夜校加快培訓新型農民的同時,正積極推動農技人員“下沉”,并引導當地中職、高職院校根據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需要,大力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石漠 漠化 產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99久久亚洲精品 | 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