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將辯論納入漢語教學中
將辯論納入漢語教學中
“2018北京外國留學生漢語辯論邀請賽”日前在京落幕,北京外國語大學榮膺冠軍。事非經歷不知難。作為帶隊教師,我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留學生辯論賽對于外國漢語學習者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認為,包括下面幾個維度。
辯論是語言的藝術,這從“辯論”二字的字義就可看出:無論是“辯”還是“論”,都從“言”會意。如果說“辯”是“以言語而爭競”,“論”就是“憑條理以立言”。前者是就辯論的外在形式而言,后者是就辯論的內在特點而言。二者是辯論語言外在表象與內在邏輯的統一。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在籌備辯論隊伍進行訓練時,首先向隊員強調的是對辯論語言特點的把握。因此,在大賽開始之前,隊員已了解到,辯論語言要有邏輯,有層次,有秩序。因此,排比、設問、反問、對仗等就成為我們在訓練時的語言設計目標與語言使用策略。可以說,賽前我們對辯論語言這些策略的設計,就是對參賽選手漢語學習的一種促進與深化。
辯論的表象是語言的競爭,但是從更深層次去看,則是思維的較量。這種思維,由于參賽者背景不同,往往帶有鮮明的跨文化性。這一點,是我們在進行賽前準備和訓練時一直跟隊員強調的。
辯論針鋒相對的語言對決背后,其實一直深藏著的是辯論所使用語言的語言社團的思維模式。對第二語言學習越深入,對其背后的思維特征的了解就越透徹。當我們的辯手們從正反兩個方面開始思考某個辯題時,也正是他們理解并自覺運用漢語思維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講,辯論無疑也是思維的藝術。
辯論并不是一個人的獨白,也不是兩個人的對話,而是一個團隊與另一個團隊觀點的碰撞與交鋒。因此,辯論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團隊緊密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慷慨激昂的自我陳述,但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每一個隊員圍繞所持觀點的自覺配合與相互補充。
我們說,語言的背后是文化。漢語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團體性、合作性。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所以,通過組織參加辯論賽,在打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其實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漢語文化的浸潤與普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視角,最終因合作而融合。這種合作本身,其實也是辯論的一大魅力。
數字化時代,人們學習語言的途徑越來越多。但是,無論學習途徑與方式如何變化,語言學習最終極的目的,還是要達到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與交流。這是語言工具性的本質要求。
通過參加辯論賽,參賽選手們用漢語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從過程上來看,與一般的辯論賽不同,母語為非漢語的留學生參加漢語辯論賽,首先需要理解辯題,這就需要所有的參賽選手無保留地進行表達和溝通。隊員與隊員之間,由面紅耳赤詰問,到春風化雨說理;從咄咄逼人的責難,到心平氣和重申。這其中不僅僅是溝通方式的逐層深化,也是交流水平的逐級提高。
在確定了辯題的切入點之后,還要從漢語文化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可以說,每一次賽前的準備過程,就是一次以漢語為媒介的交流與溝通過程,也是漢語教學與學習的深入過程。當真正站在對方辯友面前時,更是達到了這種溝通和交流的頂點。
第二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規范系統的課堂教學,這是對外漢語教師的共識。但是,僅僅用課堂教學來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并不夠,還需要伴之以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與活動。這些語言實踐與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留學生辯論賽,無疑符合上述這些特點。據筆者了解,北京外國語大學已經把培養留學生用漢語進行演講和辯論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開設了《漢語辯論與口才》課程,受到了在讀留學生的歡迎。
孟德宏
編輯:楊嵐
關鍵詞:辯論 漢語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