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邢念增委員:醫改的重點需關注農村

2018年07月18日 09:37 | 作者:郝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要想真正解決基層醫療衛生存在的問題,工作的重點應放到農村去,這樣才接地氣,只有8億農民的看病問題就地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才能基本解決。———邢念增人物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邢念增教授,擅長泌尿系腫瘤的診治及泌尿微創手術。

被稱為“岱宗之亞”的蒙山,風光奇峻瑰麗,在蒙山腳下,古屬瑯琊陽都的沂南縣被譽為“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于江南”的紅色革命圣地,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邢念增教授魂縈夢繞的故鄉。

“讀書期間,每每回到家鄉,清晨還未起床,家中院子里已聚滿了鄉親,和父親拉著家常,和母親嘮著閑話,爸爸進來催我起床,說大家都等著你給看病呢,快起來吧。”邢念增用他溫和又略帶鄉音的聲音講述著,陽光透過小徑旁如蓋的林蔭映著他內斂文雅的笑容。

筷子的尺寸和石頭的重量

健康周刊:您曾給一位服過刑的人做過手術,從他的腹內取出過一根折成兩半的20多厘米長的筷子,也曾從一位患者體內取出一塊世界上最重的腎結石,而這個長度和重量不只說明一種病癥,更測量著一名醫者的大愛仁心。

邢念增:說起筷子,確實還頗有一段故事。有一年我放假在家,一位病人找到我父親,希望我能給他治病,由于第二天就要返校,我有些猶豫,但在父親的指令下只得接收了這名患者。

經過詢問得知,這名患者被當地醫院診斷為肝癌,經過認真研究病情,我非常肯定是肝臟膿腫,患者同意接受我的手術治療。在鎮醫院的手術室,我打開患者腹腔用手探查,突然發現患者的食指腸部位有一段硬硬的東西。當時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病人是清醒的。我就問病人:“你吞吃過什么東西嗎?”病人只是回答自己是個好人,就是不談吞過什么東西。若病人不告訴事情,則手術無法進行。為了獲得實情,我用半威脅的口氣說:“你若不告訴我實際情況,我就將腹腔關上,你的病就沒法治了。”最后,患者帶著哭腔說“醫生,我實話實說,你還是救救我吧。”

原來,多年前他曾在監獄里服過刑,期間感覺前途渺茫,想著自殺,在吃飯時偷著將一根筷子一折兩半吞了下去。這樣就好解釋了,筷子被吞下后,通過胃,進入十二指腸,然后在十二指腸降部卡住,之后刺破十二指腸,引起感染,最后導致肝臟膿腫。患者說明情況后,我想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現在躺在我的病床上就是我的患者,我就有義務救治他。病情明確了,手術思路也就清楚了。我們將腸子里的筷子取出,又把肝臟膿腫作了處理,病人術后很快康復。

至于那塊450克重的石頭,也有一段故事。有一天,接診了一位發高燒的患者。經檢查,我懷疑是腎結石。讓病人去做B超,B超醫生講,什么也沒看見。囑病人去拍X片,拍出來后發現片子上有一大片不透光的影子。放射科醫生認為片子被污染了,又拍了一次還是那樣。于是把我叫了去,我看后斷定不是片子污染,而是由于結石太巨大,大家沒有認識到。其實這個病人左側由于輸尿管結石導致尿路梗阻,上面積膿,左腎功能喪失。病人的腎臟功能就是靠右邊含有巨大結石腎臟維持著。經過反復論證后,我們給他實施了左腎切除,右腎刨開取石的手術。手術圓滿完成,從右側腎臟取出一塊巨大結石。稱了一下重量為450克。直至目前為止,文獻上也沒有報道如此大的腎結石。開學回北京后,我去拜見我的導師郭應祿院士,匯報了這個病例,并向老師展示了這個結石。老師也感到驚奇,隨即讓我將這塊結石放到北京泌尿外科博物館里收藏。20多年來,已有無數國內外泌尿外科專家在博物館里見到這顆巨石,大家都不禁感嘆。

堂哥的“家庭診所”

健康周刊:您曾隨《走遍全國前列(縣)腺》公益活動赴全國各地義診,免費為當地貧困患者實施手術;日常工作之余,常奔赴偏遠山區,幫扶基層醫院,培訓當地醫生;您似乎特別熱衷于公益,尤其關注基層、關注貧困患者?

邢念增:記得小時候,我祖母就經常告誡我,做人要善良,多行好事。這也代表著我來自一個普通家庭對我的要求和教誨。我常想,學醫當了醫生,就得為百姓看病,能為老百姓干點實事是一位醫生的職責。我有位堂哥,他對我影響也很大。我讀書期間,堂哥經常背著藥箱從東村到西村,無論寒冬酷暑或夜半清晨,只要有人生病,風里雨里他都騎著自行車前往患者家中診治。那時,鄉間公路上經常出現堂哥出診的身影。

堂哥在當地縣衛校畢業,是中專學歷,可他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都一樣拿手,相當于一個全科醫生。他甚至沒有固定的行醫場所,老百姓有了病,他隨請隨到。他對整個村子里的老百姓身體狀況了然于胸,不論是老人、小孩兒、婦女,誰的身體狀況如何,誰是什么病癥,上次得病怎么治療的,他都一清二楚。這就相當于在他心中有個健康檔案,當村子里的百姓來找他時,詢問兩句他便能在心中制訂治療方案,常常藥到病除。老百姓非常信任他,認為找他看病既方便又實惠,有點不舒服就去找他。

堂哥在當地人心中是一位受尊重的“健康保護人”,他快樂地騎著自行車,精心打理著每一位鄉親的身體健康,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經常與我交流行醫體會與快樂。但由于因為政策變化,堂哥不能自由行醫了,被要求到離家五六公里遠的村子里工作。堂哥說,上級要求對村醫要集中規范管理。遠近幾個村子的醫生都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更有規模、環境更好、設備更齊全而又先進的衛生所。

凡事有利也有弊,行醫環境的標準化、醫療設施的完善化提高了醫療服務水平,同時也導致村民看病的不方便。堂哥在時,只要有頭疼腦熱,走幾步路就會得到堂哥的治療和預防指導,現在卻要到五六公里外的衛生所才能瞧上病。有村民嫌麻煩,小病不出門,挺著不看,日積月累熬成了大病,有了大病鎮里看不了,就到縣城或是市區、省城甚至到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這也是幾十年來基層民眾所走過的就醫之路。

歲月更迭,幾十年彈指一揮即過,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醫改,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讓廣大老百姓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因經濟繁榮、醫學發展所帶來的先進醫療技術,是完全正確的。但回望那個時代的“堂哥們”,他們或許沒有學過更高深的醫學理論知識,他們也沒有更齊全的醫療設備,更無標準化的醫療操作環境,但不可否認,那個時代的“堂哥們”對百姓日常病癥的精準把脈,對維護基層百姓健康起到的重大作用。

回鄉偶診變為經常義診

健康周刊:您在上學期間曾多次為鄉親義診,為有需求的人做手術,鄉親們對您的醫術口口相傳,甚至有的人病了也不去醫院,專門等你放假回家,您可真是藝高人膽大?

邢念增: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醫科大學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因為自己學醫,只要假期一回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全村的人甚至其他村里的人都會來,我每天都不是睡醒的,都是被父親叫醒的。

那時,鄉親們看病要走很遠的路去鎮上,非常不便,他們便盼望我回家。對于鄉親,我不只是泌尿外科醫生,內科、婦科、兒科、老年病都來找我診治,鄉親們傳得也很神,說“只要找到邢念增給開點藥,吃了藥病就好”,有些人專門等我放假回來看病,因了解鄉親們的狀況,我也盡可能多地利用假期回家為鄉親們義診。

有位同村的姐姐得了甲亢,脖子粗粗的,影響美觀,身體消瘦,脖子很粗,吃藥不見效果,城里做手術費用很高,負擔不起,專等我回來給她治療。我就在我們的鎮醫院里給她實施了甲亢手術,效果很好,現已經20多年,姐姐的病一直沒有復發。

還有離我家十幾里地村子里的女同志,得了子宮肌瘤,要我給她做手術,可是我馬上開學了,要回學校,她就一直等到第二個假期回來。本來婦科不屬于我的診療范圍,但那時國家政策沒有規定限制,所以,什么科的病我都要治療。

其實,那時的鎮醫院一般的小手術都能做,如闌尾炎、疝氣等,雖然那時的醫療器械和消毒設備沒有現在先進,但確實能將一些小病在基層解決。當前,基層醫院由于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很多能實施的手術也被叫停,導致醫院人才流失,民眾越來越不信任,當地民眾生病后首先想到的是市里的省里的甚至北京上海的醫院,不管大病小病紛紛跑到大醫院,直接造成看病成本上升,就醫問診難度增大。

因此,我認為,醫改的重心應關注農村,只有把鄉、縣醫院建設好,因為鄉、縣醫院離老百姓最近。鄉、縣醫療服務隊伍的服務能力提升上來,讓百姓看病便利,使小病得到及時治療,使大病得到有效遏制和預防,使百姓不因病背井離鄉遠走大城市,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同時又能為國家節省大筆醫保費用,這才是醫改的最終目的,要取消對縣級及基層醫療機構的不必要限制,使其能夠健康發展。

我國自1978年醫改以來,已歷經40年,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使醫療場所環境大幅改觀,即便是偏遠山區,有些地方的醫院也建設得非常好,只是這些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急需提升,現在,有很多三甲醫院自發地組織做公益,前往偏遠山區以各種形式開展幫扶,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我認為,醫療改革無論怎么改,只有最廣大的基層人民在當地解決了看病問題,看病難、看病貴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改 關注農村 邢念增 政協委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写真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另类 |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ⅴ片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在线插放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 思思96热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