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景忠: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須加強融合
作者: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顧問 劉景忠
從小學到中學,難覓技術技能教育的蹤影;在全國以及各省市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也很少見到青少年的身影。為此,職業教育不僅要產教融合,還應普職融合,積極主動地向中小學滲透,向廣大青少年開放。
筆者日前聽到一位回國的朋友感慨,在德國,許多地方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時,都會邀請中小學生參與:在假期,父母會帶孩子觀賽;上學期間,學校會組織學生觀賽。中小學生通過觀看比賽,既能直接感受到各種設備的功能及各項技能的魅力,也能對相關行業、職業增強感性認識,為他們在不久的將來選擇專業和職業奠定基礎。
相對而言,我國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在各項職業技能大賽上,很少看見他們的身影,大賽主辦方也鮮有意識邀請中小學生及其家長觀賽。上述情況固然與應試的指揮棒有關,與教育的功利性導向有關,但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畫地為牢,“老死不相往來”,缺少自信,缺乏主動宣傳,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從小學到高中,學校會邀請各行各業人員到學校開設講座,給學生的人生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另外,學校還鼓勵學生從小就學習一些技能。在加拿大的高中畢業證上,除了校方和校長的印章外,還有一些小印章,每個印章代表學生掌握的一項技能。學生報考大學時,這些小印章就成為是否被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相比而言,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遠遠不夠。例如,從小學到中學,難覓技術技能教育的蹤影;在全國以及各省市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也很少見到青少年的身影。為此,筆者建議,職業教育不僅要產教融合,還應普職融合,積極主動地向中小學滲透,向廣大青少年開放。
職業教育主動向青少年開放,意義重大。我國職業教育家江恒源在一百年前就曾經說過:“本來教育沒有職業與非職業之分,就廣義言之,一切教育皆含有職業的意味。因為職業活動為完成人生全部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普通教育也應該包括職業的活動。”教育家黃炎培提出了職業教育社會化的思想,他認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和聯絡”“人欲受職業訓練,必先受職業陶冶”。這些職業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主動向青少年開放,是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重視對中小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我國也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不能將教育與生活脫節,幫助學生培養普通的技能,并鼓勵他們對工作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作風。我們應該盡快補齊短板,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溝通與融合。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應該歡迎更多中小學生參觀,職業院校的技能大賽也應該成為廣大青少年了解各種職業、獲取多項技能的良好契機。
職業教育主動向青少年開放,是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方式。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是“同卵”的兄弟姐妹關系,都是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之所以被人詬病,吸引力不強,除去傳統觀念、社會偏見以外,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不了解職業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久而久之,職業教育成了“剩下來的”那一部分人的教育,職校生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幾個方面同時入手:一是真正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落到實處。二是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理念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中小學校,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三是職業教育要增強自信,堅信職業院校同樣可以“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唯其如此,職業教育才能真正增強吸引力,獲得家長和社會的認可,進而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職業教育 基礎教育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