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何勇海:文物修復不可“野蠻重繪”
作者:何勇海
近日,一張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刻文物修復前后的對比圖在網上流傳。修復后,原本樸素的佛像被涂上了色彩鮮艷的涂料。安岳縣文物管理局回應稱,造像于1995年由當地群眾自發捐資重繪,其余造像未被重繪,至今仍保持原貌。還有當地文物愛好者表示,四川廣安金鳳山上的石刻也遭到重繪。廣安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遭重繪的文物只有大小兩龕。
從報道來看,無論是安岳的石刻造像,還是廣安的石刻造像,在重繪前,整體色彩都很樸素,然而在重繪后,被涂上大紅大綠外加金黃的色彩,廣安的一尊石刻原本手臂殘損,如今還被重塑了一只手臂。難怪不少網友質疑這些石刻遭到了“野蠻重繪”,讓人深感痛心。要知道,安岳石刻始刻于公元521年,至今已逾1400余年,具有較高的史學和藝術價值。而廣安金鳳山上的石刻,據相關文獻記載和造像風格看,為南宋時期所為,其史學和藝術價值同樣不小。
眾所周知,不同于廟會上的現代雕塑,文物本身就應該有文物的模樣,它越古董就越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盡量保持原狀,是文物最應該具有的樣子。在不能保持原狀的情況下,遵守“最小干預”原則,將文物修舊如舊、修舊如故,把“保護性破壞”降到最低,才是文物保護的正確之道,這樣,才不會對文物的史學和藝術價值產生較大的破壞。反觀上述“野蠻重繪”,修復后的石刻造像給人一種金光閃閃、富麗堂皇的感覺,這恐怕就淪為廟會上的偽文物了。
那么,這些石刻造像為何會遭遇“野蠻重繪”?從安岳縣文物部門的回應可以看出,當地群眾具有文物保護的熱情,卻缺乏文物保護的正確意識,自發捐資弄出了那些“濃妝艷抹”的現代玩意兒。而廣安的石刻也大多是當地百姓自發集資翻修的,認為重繪是在做好事。如今看來,他們實在是好心辦了壞事。為石刻造像重塑金身是許多信眾表達信仰的傳統方式,文物遭遇“野蠻重繪”再次表明,相關部門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宣傳行動,要跟上民間力量的保護行動,不然還會有更多“濃妝艷抹”的文物出現。
此事也給各地文物部門提了個醒:石刻文物等歷史遺跡的修復,不能單純依賴民間力量的自發而為,民間保護力量畢竟只是“游擊隊”,文物部門一旦存在監管上的疏漏,保護文物變毀壞文物的情形,極可能出現,比如一些群眾覺得,新的才是更好的,就會不顧原樣地進行翻新。保護文物,還是要充分依靠有科學保護手段、科學保護意識的“正規軍”。如果在人力財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一定要及時彌補,因為“野蠻重繪”對文物的破壞,同樣不可逆轉。(何勇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文物 石刻 野蠻重繪 保護 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