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江西宜春:“技術型新農人”成鄉村產業發展酵母
新華社南昌8月27日電 題:江西宜春:“技術型新農人”成鄉村產業發展酵母
新華社記者秦宏
記者日前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區采訪發現,“技術型新農人”已成為促進當地鄉村產業發展的酵母,使鄉村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并吸引更多資金和“智力”投向鄉村產業。
“太子參種得好,這荒山一畝能有五六千元收入,對村民還是有吸引力的。”袁州區渥江鎮江豐社區太子參種植能手黃春根告訴記者,今年村里有十幾個年輕人主動找他學習技術,加入了種植隊伍。
黃春根從2014年開始種植太子參。此前,他在貴州認識了當地太子參種植基地的技術能手,通過考察引進了種苗、學習了技術回鄉種植。經過不斷實踐和外出學習,他成為遠近有名的種植技術能手,種植規模達近200畝。目前,除了本村,他還在江西萍鄉市、宜春市其他縣帶動了一批種植者。
進入袁州區金瑞鎮廟前村,一架架紫紅的葡萄讓人垂涎不已。“現在村里已經租不到地了,許多年輕人都去附近縣租地種葡萄。”同樣是種植能手,廟前村易炳耀種的“甜韻葡萄”,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品牌,吸引了不少批發商上門訂貨,也帶火了村里的葡萄產業。
今年41歲的易炳耀從2009年開始學習葡萄種植技術。由于喜歡鉆研,他種出的葡萄品質好,價格高利潤也高,最高每畝可賺六七千元。目前,他又增加了無花果、柚子、石榴的種植,其中無花果每畝利潤可達上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廟前村近八成村民都在從事水果種植業。
記者采訪發現,“技術型新農人”的涌現不僅壯大了鄉村產業發展規模,還起到了農業產業技術與社會資本等資源結合的紐帶作用。
“6個不同行業的股東投入,看中的就是我的專業技術。”宜春市金土地油茶苗木公司負責人易細平說。2009年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后,易細平一直從事經濟苗木培育和種植管理工作。2012年,他加入當地一家農業產業公司負責高產油茶種植和經濟作物套種項目,由于技術過硬,項目市場前景誘人,成功吸引了眾多股東的投入。
與易細平受到資本青睞不同,從建筑工程行業轉行做農業的宜春市歊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桂生,則在自主種養形成規模的情況下,主動“引智”,開啟產業升級發展之路。
“今年我找宜春學院的專業人員商量,他們負責產業規劃、技術和市場推廣,我負責資金和具體實施,一起發展田園綜合體,雙方一拍即合。”劉桂生告訴記者,今年他還準備流轉1000多畝土地,并吸收村民入股。
袁州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政府應重視“技術型新農人”的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斷從技術培訓、智力支持等多方面給予其扶持,以帶動更多農民和社會資源投向鄉村產業。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產業 鄉村 種植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