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把查閱試卷的權利還給考生
8月11日晚,河南省紀委、監察委發布《關于網絡反映“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問題的調查結果通報》,認為“不存在人為調包試卷和答題卡現象”。
這個結論應該是可信的。
但是,我們也分明看到,家長質疑之后的維權之路可謂艱難至極。首先,他們看不到試卷和答題卡,招生部門也不讓看,結果就是考后的試卷依然在黑箱里,繼續是“國家機密”;第二,他們動用關系,從小道可以看到答題卡,據說還是圖片和復印件,一雙肉眼看來看去,肯定疑竇叢生;第三,他們都反復質問孩子到底撒謊沒有,當得到沒有撒謊的答案后,更是疑心重重,繼而產生不給孩子一個明確說法,蒼天不答應的想法。
揆情度理,家長們何錯之有?
目前來看,是孩子撒了謊。雖然考大學的孩子已經成人,但是撒謊這種行為卻在表明,他們還未成人,還是孩子。如果要怪罪,肯定有他們自己的責任,但是難道僅僅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嗎?
從一開始我就認為,考試前,試卷是機密,考試后,就不是機密了,是可以讓考生來查閱的,來釋疑的。考試成績跟考生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一旦產生疑問,豈有無法釋疑之理?
假如,考生查閱試卷的權利救濟是暢通的,面對前來質疑的考生,來者不拒,哪里會產生這么大的反響?這么嚴重的輿情?這可是差點把高考給毀了的大事啊。
面對這份通報,朋友說,這事一出,以后家長、學生有疑問也不敢查了,有關機構也不給查了。推動包括閱卷環節在內的高招制度更進一步公開透明,這次質疑本身有其價值。除非有明確證據證實家長、學生惡意 “碰壁”,否則對其質疑要抱寬容態度。
這種擔心并不多余。“河南高考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發生后,我們一路看來,看到的是家長們手里言之鑿鑿的證據,并非空穴生風,所以一時間舉國嘩然,震天動地。沒有證據表明是家長、學生惡意 “碰壁”,他們的質疑并非無事生非,胡亂猜忌。因此,從公權部門到社會公眾,都應該對此事件中的家長們要有可貴的包容態度。這樣做,也是在為自己負責,誰能保證將來自己不會碰上這樣的“倒霉事”呢?
吃一塹長一智。經歷了“河南高考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對于招生部門來說,今后就要正確面對前來質疑的家長和考生,有問必答,有疑必解,好好為他們提供服務,別說什么“國家機密”“沒有人力”“沒有時間”之類的話。對于有疑問的家長和考生來說,更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可偏聽偏信,真有疑問就到招辦去,不怯不顫,好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我們應該形成的共識是,通過此次質疑,推動了包括閱卷環節在內的高招制度更進一步公開透明,更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否則,就壞了,試卷依然在黑箱里出不來,面對質疑,又沒有救濟途徑,這只能小事變大,大事爆炸,最終產生更大更猛烈的信任危機。
通報里有一句話,令人憂心忡忡。這句話是“經嚴格審批,4名考生或家長先后查看了本人高考各科答題卡原件。”我讀了之后的判斷為,今后誰要想看“本人高考各科答題卡原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期待試卷從黑箱里走出來,很不容樂觀。
如果“河南高考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之后,包括閱卷環節在內的高招制度并未更進一步公開透明,那該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啊。畢竟,黑箱之內一切皆有可能發生,這種常識誰能泯滅掉呢?
所以,看了河南關于網絡反映“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問題的調查結果通報,我們千萬不能跑偏,作出怪罪四家長的傻事來。不但不能怪罪,我們還要以此為契機,大聲呼吁把考生查閱試卷的權利要回來,這才是眾望所歸、澤及后代的好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試卷 考生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