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意見箱何以成了“鬼見愁”?
8月12日《半月談》報道:設立意見箱原是一些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征詢公眾意見建議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半月談記者在部分地區調查卻發現,有的實體意見箱實際上已變成擺設,甚至淪為“垃圾箱”,而一些網上意見箱更是反映渠道不暢,結果都是問題難解決。老百姓紛紛表示:提個意見咋就這么難?
“沙奶奶,我給您提個意見吶!?”這臺詞出自京劇《沙家浜》,其實也是最早關于“提意見”的民間啟蒙。提意見者,民向官提出自己的與官方不同甚至相異的建議與有益想法也。所有意見均有所指向國家社會集體行動的糾偏與改善,即便有些建議與意見是維護個人自身利益的,這些利益也絕大多數符合公共利益,并不與法律法令相違背,也不與官方利益相違背。而意見箱最初設立的初衷,也符合官方拾遺補闕的總方針總利益。因此說,意見箱理應成為民間喜聞樂見,官方樂見喜聞的雙向交流通道,而不是民間不待見,官方懶搭理的“鬼見愁”。
意見箱何以成了鬼見愁了呢?無論是高高在上掛到兩米高,還是意見箱上安裝一個攝像頭,某些官方的根本意思,就是讓意見箱成為一種擺設。沒有這種擺設吧,說你不聯系群眾,如今我一定要擺設上去,但無論管我懶搭理還是高高在上地掛起,都是讓意見成為一種“東流水”。過后化灰,領導連過目都不可能,意見箱豈不成了“鬼見愁”?
意見箱何以成為民間的鬼見愁?“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這是某電視劇主題歌中的唱詞,但無論如何這只是一種自我認知,并不能說明更不能證明,咱老百姓真的具有當秤砣的功能。要知道秤砣這玩意兒可以平衡所有,稱量所有,不僅可以稱量天地,還可稱量官員的功過是非。但一旦遇到玩弄民意,挑戰百姓的官員角兒,秤砣一定連塊廢鐵都不如。意見箱的冷暖,就折射著這種“秤砣思維”。當自我感覺不可能被官員官方青睞,甚至當你“屁也不是”的時候,意見箱可不就成了老百姓的“鬼見愁”?明知投遞意見會被監視,可能遭受報復,最低是官員連看也不看之時,老百姓怎么可能還把意見箱當神供呢?
單獨拿網上意見箱來擺一擺,也有數說不完的尷尬事兒。一推二賴三懶四拖,有幾個真正的網上意見箱為老百姓開過綠燈?所謂一推,這事不歸我管,無論是小到社區還是大到市長信箱,推功絕對勝過太極老手。二賴,你說得清清楚楚,他答得糊里糊涂,說好了這事大約也許三年五年若干年之后可能解決,你說這事兒是解決了還是沒有解決?三懶之懶,那就是讓你等上個一兩周三五周甚至半拉年之后再予回復。至于拖,那就是回復者拖,辦事者拖,當事者再拖。真拖到問題地老天荒,未必有個人出來加以解決。因此說,實體意見箱本來就是鬼見愁,網上意見箱完全繼承了鬼見愁功能,不一樣“糊弄景”即擺設嗎?
意見箱需納入法制化軌道。說小了只是個聯系群眾的媒介,說大了意見箱是民主與問政。只有納入法制化軌道,并綁定官方問政大計,綁定官帽利益,才是正途與根本。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意見箱 鬼見愁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