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從三個方面理解把握文化自信

2018年09月05日 14:50 | 作者:蔡武 |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timg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毛澤東就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后,經歷前后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后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準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于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么是傳統文化,它從哪里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淀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三,自信于中華文化的創新性。創新是中華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古人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種民族文化、歷史文化,都是在歷史演進的長河中不斷發生流變,大浪淘沙,日積月累,在各種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不斷發展的。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在當代對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就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使之不斷適應和融入當代人的生活實踐,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包括四十年來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空前的改革開放,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性選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歷史性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抉擇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舊布新,就是開拓創新,改革使中國社會充滿了生命活力,使中華文化更加燦爛輝煌。

第四,自信于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顯著特色。就中華民族文化本身而言,它是“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國各個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但中華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遷徙、匯聚,血脈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輝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基本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其所具有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及“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氣象大胸懷上。正是在歷史上廣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鋒中,中華文化吸取了異域、異族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豐富發展了自己。同時我們也明確了這樣一個道理: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較越能顯示自己,所以要堅持和其他文化開展交流。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與其他多樣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會凸現出來,有些因素則會逐漸淡化乃至消失,從而在新的基礎上生成新的文化特色。這也是文化發展的一個規律。

堅定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四個問題

第一,要區分精華與糟粕,堅持揚棄和批判地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是所有過去存在過的文化都可以稱作“傳統文化”。我們今天講“傳統文化”,應該是指過去的主流文化,是長期流傳,得到大多數人廣泛認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的文化。還要看到,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社會基礎的變化,過去認為正確的文化觀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確,或者只有部分正確。例如,中華傳統中的“孝”道,滲透于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的依據。但孝道具有時代性,其內涵和行孝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如當代社會,“父母在不遠游”“埋兒奉母”等觀念和方式已經不合時宜。因此,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繼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定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善于區分精華與糟粕,正確認識現象和本質,區分主流與支流、整體和局部,分清普遍性與特殊性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要防止兩個極端。一個是自晚清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遭受外部勢力欺凌的歷史背景下在相當部分中國人中,尤其是在文化精英中產生的文化自卑、文化虛無的極端思想,導致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對本土文化全盤否定。在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潮激蕩,意識形態領域競爭和爭奪激烈的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滲透和影響到文化領域,對堅定文化自信構成威脅,我們要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另一個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歌猛進以來,在一些人中產生的文化自負。這也是我們要高度警覺的問題。要培育全體國民健康的文化心理,就要努力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在這種文化心理的滋養下,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會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我們的文化就會成為一種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力的偉大文化。

第三,在堅持中華文化自主性、主體性的同時,也要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尋找和發現共同點,“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當代中國已經不再像舊中國是在世界政治舞臺缺位、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無足輕重、在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中沒有發言權那樣的小角色,而是正在以自身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雖然帶著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的中國方案和建議,帶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走上世界舞臺,但我們并不是要輸出自己的模式,推廣中國道路,更不是要去與哪個國家爭奪世界霸權和國際事務主導權,我們也不是要以中國的方式去另起爐灶,另搞一套國際秩序體系。我們堅持遵循聯合國憲章精神,主張構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堅持中華文化自主性、主體性的同時,要以“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念來尋求中華文化和其他各種文化的共同點。習近平主席在聯大會議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時,特別強調“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我們要很好地學習和領會習近平主席的深刻論述,把握思想精髓。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既有利于外界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理解中國,又能幫助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國際爭端,塑造良好國際形象。因此,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尋找中國與世界的共鳴點,闡述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打造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要堅持實踐第一,實干為先。這既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又是強調實干為先,實干為要。我們不是生活在古代、生活在過去,實踐總是在不斷前行的。文化興盛,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推進在當代人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發明創造、創新,使之能很快成為引領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文化燈塔;二是努力在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上下功夫。不經過這個實踐創新的功夫,所謂優秀傳統文化就只是博物館中的文物。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堅持,在當代中國,必須堅持在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上下苦功夫,才能實現真正的堅持。文化的傳承、興盛,關鍵在實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有一首歌歌詞講,“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非常樸素、非常深刻。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首先必須有文化自覺,這不僅僅是指一種認識,而是講必須有歷史擔當、責任擔當,撲下身子去學習,“擼起袖子加油干”,去創新、去開拓。過去有一句說法,“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強調這一點,在當下更具有十分重要、深刻的意蘊。

(作者:原文化部部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自信 中國 中華文化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