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體檢行業需要來一次“全面體檢”
“一年一次體檢”已成為不少人的健康保障標配。目前,市場上的體檢項目越來越多,有的價格動輒數千元,但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體檢有過度檢查之嫌,有的體檢花了錢卻連已有問題都沒查出,還有一些體檢機構的醫護人員資質存疑,甚至有護士代替醫生上崗的現象。
體檢行業在近年來的全面興盛,顯然和國人健康意識的覺醒、健康素養的提升有著莫大的關系。很多單位、企業會把體檢作為一項福利提供給員工,而一些公民個人也會自費購買和參加一些商業體檢項目。這當然是件好事。先不說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有其現實意義所在,對身體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既可以避免小病變大病,危及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可以減輕個人的經濟負擔。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來看,國人對體檢的認同,也可以有效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減少國家醫療資源的消耗等等。
然而,要說到對體檢的看法,不少人的感覺卻是五味雜陳,又愛又恨。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的體檢亂象,既嚴重影響了體檢者的體驗,同時又損害了他們的權益,嚴重者甚至因為體檢而掩蓋了身體的疾病被及時發現,延誤了治療的機會。所以有人呼吁,目前國內的體檢行業,也應該來一次“全面體檢”了,這不但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和健康發展。
意在保障國民健康的行業,確實很有必要先保障自己的“健康”。目前國內體檢行業存在的市場亂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檢查項目過多過濫,導致過度體檢問題,既讓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和信譽。其二,體檢效果欠佳,不但潛在的疾病檢查不出來,甚至連患者已經明確的疾病也檢查不出來,導致患者延誤了治療,造成嚴重后果。其三,部分體檢機構醫護人員缺乏資質,甚至存在以護士冒充醫生上崗,然后過度依賴機器的問題。
這些體檢亂象的存在,既損害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加重了他們的健康負擔,更加重要的是本來意在守護健康的體檢,卻因為體檢效果不佳,導致疾病被延誤,成了對國人健康的一種戕害。要改變這種現狀,既需要體檢機構的自覺自律自我規范,同時更需要國家在監管層面的有所作為。目前,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體檢目錄僅為參考,對體檢機構缺乏剛性約束力。各地衛生主管部門目前對體檢機構的監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資質,對日常業務缺乏有效規范和約束,導致問題頻出。
鑒于此,當務之急要明確政策規范,提高體檢行業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服務規范,明確體檢項目的設置,取消一些不適用于健康檢查的項目。要規范醫生診療行為,防止過度檢查。而作為單位和個人,也要摒棄“套餐越豪華、價格越貴越好”的觀念,根據個人年齡、性別、家族因素等綜合考量選擇合適的體檢項目,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體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體檢 行業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