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曉: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重任在肩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劉曉
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不僅涉及環境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鑒于人口遷移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劇以及不可再生資源持續枯竭等因素,人們對社會和環境需求的增加,需要采取全球行動以創造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作為知識生產者,高等教育可以成為幫助創造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有力手段。因此,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已成為幫助解決與人類發展相關問題的核心教育舉措之一。事實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高等教育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作用會更加重要。
獲取可持續發展教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述,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賦予人們轉變思維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方式”。因此,它旨在每個階段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具體來說,通過將可持續發展問題納入教學、研究和服務的各個方面,讓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這意味著重新調整各級教育系統的方向,幫助人們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思考和行動,例如全球公民、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可再生能源和社會責任等。
在實踐中,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此,學生應具備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技能,參與真實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并建立一個對自己、他人和地球負責的價值體系。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齊頭并進。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正在提供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學位和證書課程。
全球問題需要全球行動
在當今時代,我們面臨著巨大的全球性問題,例如難民危機、全球氣候變化、極端貧困和文盲等,可通過普及教育和國際合作最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高等教育,不僅能在這方面發揮作用,而且還有能力發揮主導作用。
可持續發展目標倡議是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和全球民間社會共同制定的普遍議程,它代表了戰略框架和對未來的愿景。作為知識生產者,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跨越所有學習領域。因此,高等教育在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具體來說,目標是“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并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機會”。由于通過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人們具備了應對可持續未來所需的必要知識和技能,因此教育對于實現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而且,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參加聯合國高等教育可持續性倡議,并提供許多可持續性行動的案例。
高等教育機構在通過政策和實踐推動可持續發展舉措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高等教育的領導者、教師和學生在其制度愿景、使命和價值觀、戰略計劃和組織文化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涉及更多混合學習計劃
包容性,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被廣泛定義為,“通過增加對學習、文化和社區的參與以及減少和消除教育內外的排斥,解決和應對所有兒童、青年和成年人的多樣化需求的過程”。公平,被廣泛地定義為每一個人都有權獲得接受和參與教育機會的公平原則。因此,促進公平,就需要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減輕學生學業成功的障礙。
為了幫助解決包容性和公平的素質教育,國際高等教育教學協會推出了題為“公平與包容的國際視角”的叢書。世界各地的教育學者討論了高等教育中的四個關鍵問題:多樣性和性別認同,不同的學生身份,培養包容性課堂的策略,促進包容性校園的策略。
終身學習,被廣義地定義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進行的所有形式的學習,以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對此,國際高等教育教學協會推出了一本題為“難民教育”的叢書,討論了高等教育中與“難民危機”有關的三個關鍵問題:主流社會中難民的融合與接納,難民教育的政策和方向,語言教學與教育學。從評審的案例研究和其他實證研究中,可以得出現實世界的范例以及理論模型和框架,并說明為什么包容性、公平和終身學習已成為現代時代的必需品,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干事塔亞·路易斯·歐文斯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組織原則,因為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系統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不僅僅是創建綠色校園、實施回收工作或全球公民倡議。它還可能涉及實施更多混合學習計劃,建立更多涉及可持續發展的大學合作伙伴關系,并將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倡議納入各級學科的課程等舉措。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 責任